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

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

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印度尼西亞小說家。生於中爪哇的小市鎮布洛拉,幼年深受家庭民族意識的影響和艱苦生活的磨練。日本占領時期曾在新聞社當職員。八月革命初期,為軍中新聞官員。1947年荷蘭發動第一次殖民戰爭時被捕,1949年底獲釋。獄中兩年多是他創作最旺盛的時期。50年代末參加人民文化協會任中央理事會理事,併兼任印度尼西亞文學協會中央理事會副理事長以及《東星報》文藝副刊主編等職務。1965年“九·三○事件”後被捕,1979年底獲釋。

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

正文

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 他是印度尼西亞獨立後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前期作品大多以八月革命為題材,描寫當時的社會生活,對下層人物的命運寄以深切的同情。40年代末一度受“普遍人道主義”思潮的影響。八月革命時期的代表作長篇小說《游擊隊之家》(1950),以荷蘭發動的第二次殖民戰爭為背景,通過一個游擊隊員家庭在1949年初 3天之內被戰爭所毀滅的故事,反映了印度尼西亞人民為抗擊外敵而進行的英勇鬥爭和作出的重大犧牲。八月革命失敗後,一度陷於苦悶,對“移交主權”後的現實感到失望和不滿,寫了不少暴露社會黑暗的小說。中篇小說《貪污》(1954)和短篇小說集《雅加達的故事》(1957)是他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後者獲全國文化協商機構1960年小說創作獎。50年代中期起,思想有很大的轉變,認為悲觀失望減輕不了自己的重負,文學應為絕大多數人民去鬥爭。1964年獲耶明基金會文學獎的中篇小說《南萬丹發生的故事》(1958)直接描寫農民的抗暴鬥爭,而《鐵錘大叔》(1965)則描寫1926年民族大起義時期的武裝鬥爭。這些作品就是他新的文學觀點的體現。
普拉姆迪亞是戰後最多產的作家,重要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革命隨筆》(1950)、《黎明》(1950)和《布洛拉的故事》(1952,獲全國文化協商機構1953年小說創作獎),中篇小說《追捕》(1950,獲圖書編譯局的最佳小說獎)、《不是夜市》(1953)、《鑲金牙的美女米達》(1953)和《雅加達的搏鬥》(1953),長篇小說《被摧殘的人們》(1951)和《勿加泗河畔》(1957)等。
普拉姆迪亞獲釋後於1980年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人世間》,是他在布魯島拘留營里寫的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說。這部反映19世紀末印度尼西亞民族覺醒萌芽時期的歷史畫卷,受到國內外文學界的重視,但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議。四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說《萬國之子》也已於1980年底出版。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