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晝夢
二月饒睡昏昏然 ,不獨夜短晝分眠 。
桃花氣暖眼自醉 ,春渚日落夢相牽 。
故鄉門巷荊棘底 ,中原君臣豺虎邊 。
安得務農息戰鬥 ,普天無吏橫索錢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饒睡:貪唾。
⑵不獨:不僅。晝分:正午。
⑶眼自醉:形容眼自閉。
⑷春渚(zhǔ):春日的水邊,亦指春水。夢相牽:猶言尚末睡醒。
⑸荊棘(jīng jí):叢生多刺的灌木。
⑹豺(chái)虎:指入侵的外族、割據的藩鎮、擅權的宦官等。
⑺安得:那得。務農:從事生產。
⑻橫索錢:勒索錢物。
白話譯文
二月里多覺一天總是昏昏然,但不獨獨是因為夜短才使人在大天白日裡睡眠:那桃花的氣味又香又暖,當然會令人眼晴自閉。所以直到春渚落日的時候仍然在被魂夢相牽。我夢到:故鄉的門巷已被掩埋在蓬蒿亂草之底,那中原的君臣正困伏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邊。不知要怎樣才能夠結束戰爭,讓人人都能從事農業生產,好使這普天之下再沒有一個苛吏來橫索稅錢!
創作背景
大曆元年(766),杜甫流離到夔州,寫下了著名的七律組詩《秋興八首》,抒發了他“孤舟一系故園心”和“每依北斗望京華”的家國之思。亂離時代沉重的憂國思鄉之情,縈繞在老病潦倒的詩人胸中,積思成夢,不獨夜晚,就連白日小憩,也夢見故國君臣,舊鄉門巷。這首寫於大曆二年(767)的《晝夢》詩,很好地表現了杜甫旅居夔州時的心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晝夢”,有白日夢之意,題中含有自嘲之意和悲憤之情。《論語·公冶長》云:“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這裡杜甫借用宰予晝寢的典故,說自己如朽木難雕,成不了大器。從晝夢詩中所寫夢中的內容,可以看出詩人命題之意。
“二月饒睡”四句,解釋晝寢入夢的緣由。冬至以後,白晝漸長,黑夜日短,二月桃花盛開,蜂蝶成群,暖意融融,催人昏昏欲睡。除此之外,前四句詩還說明一個問題,即詩人神志倦怠。造成這種倦怠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操心焦慮,積勞成疾。杜甫平生憂念家國,身值亂離,憂思更深。詩人不說自己如何關懷時事,積勞成疾,反說自己如宰予一樣碌碌無為,白日深睡,還推說“桃花氣暖眼自醉”。但“不獨”二字,卻深婉曲折地透露了詩人憂勞積思的心態。這樣,“不獨”二字,就為下面記夢暗中留下伏筆。
“故鄉門巷荊棘底,中原君臣豺虎邊”,以夢的形式,表現了詩人的家國之思。俗雲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日成夢,可見思情之深。這兩句所寫夢景,荒涼蕭瑟,與前四句所寫春景看似不太協調,卻真實地將詩人晚年心境刻畫出來。一合上眼,詩人仿佛回到故園,自安史亂軍掠奪燒殺後,那裡已是荒涼冷落,加之回紇、吐蕃屢次侵犯,戰火燒殘了村莊,蒿草叢生,荊棘遍地,牆頭門前除去棲鴉野狐,更無人跡。故國君臣前門拒狼,後門遇虎,唐王朝面臨著種種困擾。這兩句詩,用一“底”、一“邊”字,將國家的危難、社會的災難刻劃得淋漓盡致,又一次抒發了詩人亂離傷痛的悲哀。
“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吏橫索錢”,這兩句是夢醒後的議論,它緊承夢境寫來:中原君臣處在虎狼之中,故國門巷為荊棘所蔽,國事凋零,民不聊生,唐王朝向何處去?詩人認為只有儘快結束戰爭,讓農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樂業,普天之下沒有驕橫的官吏橫徵暴斂,唐王朝才會恢復“煌煌太宗業”。結尾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對貪官污吏的憎恨,對人民的無限同情,以及對清明政治的嚮往。沉痛中滲透著希望。
此詩題為“晝夢”,前四句寫晝夢之由,筆觸濃麗,所寫春景暖意融融,五、六句記夢中所見,描繪慘澹險惡環境,末二句就晝夢所見發表議論。全詩前後所寫雖有景物氣氛的不同,但麗景的描寫,是為寫心境愁慘服務的,詩人以對美好春光的描寫反襯憂國憂民的心情。故貫穿全詩的感情是悲哀沉重的。詩人巧妙地借說晝夢,將自己晚年憂國思家的強烈感情抒發出來,於自然流轉中凝聚深厚的意緒,很能表現杜甫晚年詩風沉鬱蒼茫的特色。
名家評價
清·金聖歎《杜詩解》:特特犯《論語》“晝寢”字,先生豈不可雕之木,不可朽之牆哉?世既已昏昏然,我何得不昏昏然?言念及此,唾壺欲缺矣!一句正出題,二句料簡之,二、四句釋也。“不獨”二字一直注到“眼白醉”“夢相牽”,此是何等筆力?亦是何等章法?言眼自醉耳,非我欲睡也;夢相牽耳,非我欲睡也。 “桃花氣暖”,“春諸日落”,非寫春喧惱人,乃倒映下“荊棘”“豺虎”字,世人皆醉,我何獨醒?世人皆夢,我何不夢?只是眷念君國之意耿耿胸中,有不能睡者耳。私則故鄉荊棘,公則中原豺虎,農務不修,橫征日甚,寫世界昏昏極矣!獨是橫吏索錢,乃正在故鄉荊棘,中原豺虎之日;其為橫也,比盜賊更劇。先生於醉夢中不覺身毛直豎,此所以眼針之必拔也。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上四致夢之由,五六夢中之景,末則夢醒而慨世也。務農息兵,吏無橫斂,則中原清而故鄉可歸矣。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