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晉 顧愷之 列女圖(宋摹)
【年代】晉代
【簡介】宋人摹本,絹本、設色,縱25.8厘米,橫470.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作欣賞
此圖又名《列女仁智圖》。根據漢劉向所著的《古列女傳》人物故事而創作,內容是頌揚與標榜婦女的明智美德。據宋人題跋原有15段,至南宋已不全,現在畫面繪有28人,分八段,每段書有人名和頌辭。用較粗的“鐵線描”,線條剛勁凝重,人物面部、衣褶等處運用了暈染法。衣紋用筆比《洛神賦圖》稍粗。無背景,但間畫有屏、柱器皿等物。顧愷之在人物畫創作上提出的“以形寫神”、“悟對通神”等要求,在此圖中處理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表現人物的性格神態上,同樣有生動形象的體現。如在“衛靈夫人”一段中,畫衛靈公與夫人相悟對,他既流露出內心對夫人識別賢德的明智感到驚喜,為不失自己身份又故作鎮靜。
此卷無名款,原作久已散佚,今天所見的是忠實原作最佳的宋人摹本,難能可貴。與《洛神賦圖》比較,此卷更顯顧氏風範。後紙有南宋汪注、葉隆禮,清王鐸等題記。卷前有清收藏家染清標書籤。鈐元喬臾成、王芝,清梁清標、王鵬�及乾隆內府諸鑑藏印。經《庚子銷夏記》、《石渠寶笈初編》等書著錄。
作者簡介
顧愷之(346-407),東晉畫家,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今江蘇無錫)人。義熙初年(405-418)任通直散騎常侍,博學多能,工詩善書精丹青。沉浸藝術,孜孜不倦,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繪畫嘗從師衛協,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獸、禽鳥,尤善點睛,自謂“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其筆法如春蠶吐絲,初見甚平易,細看則六法兼備;設色以濃彩微加點綴,不暈飾,運思精微,襟靈莫測,神氣飄然。興寧中在建康瓦棺寺壁作《維摩詰像》,容貌清羸,神態忘言,轟動一時。嘗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毫,倍覺有神采。又為謝鯤造像,布以石岩之中,可謂別出心裁,其對此自云:“此子宜置丘壑中”。畫中興帝相列像,妙極當時。唐代張懷�對其畫評價甚高,云:“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史稱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為“六朝四大家”。又通畫理,著《論畫》一篇,對後人頗有啟迪。畫跡甚多,有《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王安期像》、《阮�像》、《阮鹹像》、《晉帝相列像》、《司馬宣王並魏二太子像》、《桂陽王美人圖》、《蕩舟圖》、《虎豹雜鷙鳥圖》、《鳧雁水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行三龍圖》、《夏禹治水圖》等。傳世作品有《列女仁智圖》卷、《洛神賦圖》卷(為宋人摹本),現均藏故宮博物院。
在中國繪畫史上,魏晉南北朝(420-581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長期南北戰亂,朝代頻繁更替,使當時的文化思想格外活躍,促進了藝術的發展。這一時期的石窟壁畫、墓室壁畫、石刻、磚刻以及漆畫等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了開宗立派的專業畫家、書法家,作為奠基中國繪畫理論基礎的“六法論”也在這一時期提出。在繪畫上,被尊為畫祖的顧愷之和他的捲軸畫最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