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卷
年代:東晉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文物介紹
《列女仁智圖》卷,絹本,墨筆淡著色,縱25.8cm,橫417.8cm。
《列女仁智圖》卷舊傳東晉顧愷之作,此為南宋人摹本。
漢成帝沉湎於酒色,寵信趙飛燕姐妹,朝政大權旁落於外戚手中,危及劉氏政權。楚元王四世孫光祿大夫劉向(前77-前6年)針對這一情況,採摘自古以來詩書上所記載的賢妃、貞婦、寵姬等資料,編輯成《列女傳》一書呈送漢成帝,希望他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以維護劉氏政權。全書按婦女的封建行為道德準則和給國家帶來的治、亂後果,分為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孽嬖七卷,此即其中“仁智卷”部分。
仁智卷共收集15個列女故事。此卷為殘本,其中“楚武鄧曼”、“許穆夫人”、“曹僖氏妻”、“孫叔敖母”、“晉伯宗妻”、“靈公夫人”、“晉羊叔姬”7個故事保存完整。“齊靈仲子”、“晉范氏母”、“魯漆室女”3個故事只存一半,其餘5個故事則全丟失,又錯將“魯漆室女”之右半與“晉范氏母”之左半拼接在一起,使人誤以為是一個故事。
此卷多處保存了漢代的衣冠制度,如男子頭戴進賢冠,身著曲線大袖袍,腰結綬帶並配掛長劍;女子梳著垂髾髻,身著深衣,特別是眉毛塗以朱色,是模仿趙昭儀的新妝,這些都表現了特定時期的風俗和時尚。又蘧伯玉所乘坐的馬車稱“軺車”,亦為漢代形制,描繪得非常細緻而無錯誤,這些都可以從大量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磚和壁畫中找到與之相應的圖象。
在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屏風畫《列女古賢圖》中,表現衛靈公與夫人夜坐聞馬車聲的一段,與此卷所表現的同一內容相比較,無論是構圖布局還是人物的姿態手勢都非常近似,可以證實其與《列女仁智圖》同出自一個古本。而在傳摩過程中,後者更為忠實於古本原作。
據《漢書》記載,劉向在向漢成帝呈送《列女傳》的同時,還呈送了《列女頌圖》,並畫為屏風。漢成帝的班婕妤失寵後,在她的詩中曾談到在宮內看到《列女圖》,並以此來鑑戒自己。這些都載在班固所著的《漢書》中。東漢時代的畫像石、磚中,有不少表現列女故事的題材。畫史並載蔡邕曾創作有《小列女圖》。這一時期《列女圖》的大量出現,既是出於宮廷政治鬥爭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在社會上廣泛推行婦女的道德教育,藉以維護封建秩序。
根據《列女仁智圖》中保存有較多的漢代風俗,以及其構圖形式的古樸,推測此卷的原本應當出自於東漢時代,而祖本則為劉向所創。剔除後世在反覆傳摹中所附加的痕跡,仍然能透視二千年前漢代宮廷繪畫的藝術光輝。其人物線條粗獷流暢,造型準確。特別是對婦女的描繪,體態輕盈,婀娜多姿,尤為絕妙。構圖布局則與漢畫像石一脈相承。《列女傳》及《列女仁智圖》在宋代有多本,此是被保留下來的惟一的一本,尤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