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速遞
晉祠聖母殿的彩塑是我國宋代宮廷主像聖母邑姜,身穿蟒袍,霞帔珠瓔,凝神端坐於鳳椅之上,表現出統治者的尊貴與奢華。侍從像中有身著男裝的女官4尊,宦官5尊,但是,在所有雕塑中最為珍貴,最有吸引力的還要數三十尊侍女像。她們各有專職,身份、性格無一雷同,舉手投足,顧盼生姿,世態人情,絲毫畢現。
聖母邑姜
郭沫若先生曾有詩云,“聖母原來是邑姜”,那么邑姜又是一位怎樣的婦女呢?邑姜,是西周時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以及晉祠的主人唐叔虞的母親,西周名相姜子牙的女兒。那為什麼要在晉祠供奉邑姜呢?在宋仁宗天聖年間,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封其母邑姜為顯靈昭濟聖母,古代社會“母以子貴、妻以夫榮”,因此把她供奉到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內。隨著時間的推移,聖母殿已經成為晉祠的主體建築,呈“領袖群倫”之勢,邑姜也就成了晉祠當之無愧的主人。近來,經過專家學者的考證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這尊聖母像“原來不是邑姜”,而是當時的皇后劉娥。說起來還有一段傳奇故事:劉娥原本是四川成都人,十五歲時跟隨做銀匠的丈夫龔美來到汴梁謀生。由於生計艱難,龔美準備把她賣掉。當時的襄王趙恆發現劉娥儀容秀美,於是納為妃子。趙恆做了皇帝以後,劉娥為了掩飾自己出身卑賤,於是攀附五代時期屢出帝王將相的太原劉氏為先祖,成了河東太原人。趙恆去世以後,劉娥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處世。由於她生性警悟,聰明好學,有唐代武則天遺風。在她主政的十一年間,興利除弊,選賢用才,浚通河道,大興改革之風,國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因此,太原守吏在她的“故鄉”修建了聖母殿,表面上是弘揚邑姜德風,實質上是為了彰顯當時的皇太后劉娥的功業。
工筆神韻
那位“捧印”的侍女,莊重矜持,不苟言笑,顯示了她已深得信任,也深感自己職責的重要。因此,全神貫注於所拿的“印璽”,一手捧托,一手護持。尤其這護持的手,將怕碰、怕磕的心態表現得十分貼切。她穩重而老練,眼神極為鋒利,卻含威不露,嘴角有力,顯然是一個很有判斷力,辦事果敢的婦女。也許是由於職務關係,她生活較為優越,外形顯得很豐滿。
而那位身材纖弱,丰姿綽約的侍女,雙手捧心,神情落寞,好像有滿腹心事,幽恨怨悵,一肚子的不合時宜。一看便知,她是位自尊心極強,不會討好,不肯隨和,連別人的同情都會拒絕的姑娘。這種種的心態是通過正側兩面都呈微微“S”狀的大線條體現的,而總的造型極為內斂。自上而下與動態線相一致的直線衣紋,體現了她優美柔和中的倔強之氣。她對周圍一切不予理睬的眼神,更顯出心高氣傲,孤芳自賞的韻味。那位小侍女,似乎剛剛入宮不久,她聰穎灑脫,伶牙俐齒,還不時搞些惡作劇,戲弄別人,討得主人歡心,深受寵愛使她常常得意忘形,和圍圍一些侍女拌嘴吵架。可是這一次卻被別人拆穿了她的小把戲,她可真有點生氣了,脖子一歪,袖子一甩,小嘴一撅,打算到聖母那兒告一狀。由於她入宮時間不長尚無經驗,表現出的是活潑輕鬆的形象。而在宮遷中生活時間較長的侍女,對宮中爾虞我詐的關係看得很透徹,表現出的則是沉思和憤慨。
再看那老年侍女,她頭戴寶蓮冠,身穿直領對襟長衫,從她的身材看,年輕時可能是為聖母獻歌舞的侍女,現已年老色衰,不受重視,似乎沒有了和別人爭強鬥勝的條件,被貶在後宮做粗活。她歷盡滄桑,看透了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在她的眼睛裡已沒有了鍥望和嚮往,有的只是冰冷的蔑視和犀利的洞察,她微微下撇的嘴角,說明她對現實生活非常不滿。正象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上陽白宮人》詩中所描述的悲慘情景,“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生。”那位眉清目秀,身材苗條的侍女是在宮中為聖母唱戲的女子。她動作優雅,美麗而恬靜,含蓄而大方,頭微微低垂,正面看,她含羞帶笑,似剛為聖母唱完一曲,受到聖母的誇讚,所以一副感激和滿足的神情。然而,從側面看,她眼睛紅腫,眼角含淚,一副悲苦的樣子。我們可以想像,她的青春年華被葬送在深宮裡,她有多少幽怨,多少哀愁,聖母面前,她強裝歡顏,而背地裡,又流下了多少心酸的淚水。我國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對此尊雕塑頗感興趣,曾評價道:“一笑一顰,似訴平生”。雕塑用寫實、傳神的手法刻畫了一個女戲子複雜的內心世界。
藝術價值
這組國內罕見的侍女群像,在藝術風格上,已經擺脫了南北朝以來宗教和神的束縛,而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刻畫上,它所表達的思想內涵決不會是建築主人的意圖,而恰恰是雕塑藝人的深刻構思。從中,我們看到了北宋社會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真實人物,體會到她們之間的社會和由此產生的複雜心態和深刻個性。從對處於主導地位的佛的全力描寫,到對從屬地位的菩薩、弟子的關注,進而轉化到對世俗人物的深入刻劃,這是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重大進步和飛躍,也是宋代彩塑的一個重要的時代特點。從雕塑藝術風格來看,如果說五代彩塑中許多作品還承襲了唐代遺風的話,那么山西的宋塑則可以說是首開了一代新風,在傳統風格上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塑像形神兼備,風格寫實流暢,特別是在人物性格刻劃、感情特徵描寫方面具有了超越前代的創新。聖母殿的宋塑侍女像就是記錄這一變遷的活化石。
侍女們生活的年代距離我們已經很遠了,但是藝術卻把她們真實、永遠地再現給了後人。告訴我們,在1000年前,有這樣一些人就是這樣地生活著。不朽的藝術造就了不朽的形象,不朽的形象使我們充分感受到藝術的神奇,這就是晉祠宋塑帶給我們的感悟和啟迪。
歷史淵源
“聖母原來是邑姜,分封桐葉溯源長。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競煒煌。懸瓮山泉流玉磬,飛梁荇苕布蔥珩。傾城四十宮娥像,笑語嚶嚶立滿堂。”1959年的一天,郭沫若先生遊覽了晉祠這座山環水繞、古木參天的北方園林後,留下了這首對晉祠勝景生動描述的著名詩篇。提到的“四十宮娥像”,就是蜚聲海內外,被譽為“古今中外歷史上最偉大的雕塑作品之一”的四十三尊宋代彩塑。這是晉祠國寶建築聖母殿,她是北宋原物,也是祠內現存建築中的元老。大殿莊嚴古樸、氣勢不凡、蔚為壯觀,是我國宋代建築的典範。正是有這座遮風擋雨的大殿的庇護,這些宋塑侍女像才擁有了千年風韻成為驚世之作。
宋、遼、金時期,由於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戰亂不止,人們精神空虛,祈求安寧和平,佛教和道教藉此時機而廣為流傳,佛寺道觀遍布國中,大造宗教偶像成為時尚。山西地處佛教道教的中心,寺觀雕塑藝術也進入了持續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佛道爭美、各呈異彩的局面。因而宗教偶像也就成了這一時期彩塑創作的主流。但聖母殿中的這四十三尊宋代原塑卻別出心裁地將表現對象從虛無縹緲的神轉向有血有肉的人,這其中又有什麼特殊的背景呢?宋代彩塑繼承了唐塑的優良傳統,在創作傾向方面,經歷了由宗教神化向民族化和世俗化演變的過程,之後又進一步發展到現實主義的新高度。從對處於主導地位的佛的全力描寫,到對從屬地位的菩薩、弟子的關注,進而轉化到對世俗人物的深入刻劃,這是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重大進步和飛躍,也是宋代彩塑的一個重要的時代特點。從雕塑藝術風格來看,如果說五代彩塑中許多作品還承襲了唐代遺風的話,那么山西的宋塑則可以說是首開了一代新風,在傳統風格上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塑像形神兼備,風格寫實流暢,特別是在人物性格刻劃、感情特徵描寫方面具有了超越前代的創新。聖母殿的宋塑侍女像就是記錄這一變遷的活化石。
圖書信息
書名《晉祠宋塑》作者 賈莉莉
圖書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1-02
開本 889x1194 1/16
文字 10千字 中英文對照
彩圖 65頁
附圖 晉祠宋像位置圖
書號 ISBN 7-203-04155-7
定價 75.00元
內容簡介
《晉祠宋塑》由賈莉莉女士編著,是一本反映中國宋代雕塑作品的畫冊。該書以圖文並茂的表現形式,對山西晉祠聖母殿中的43尊宋代彩塑所產生的時代、環境、塑造等文化背景作了深層次闡述,同時也對塑像本身的文化藝術底蘊和內涵作了更深的探索。
晉祠是紀念西周時期晉國首任諸侯唐叔虞的祠堂,祠內的聖母殿是為其母親邑姜修建的殿宇,建於北宋時期。殿內完整地保存了43尊宋代彩塑人像。這組塑像主題思想反映了北宋宮廷生活中的“六尚制”。 在取材上,源於現實生活的人;在塑造上,大膽擺脫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塑造神佛為主的束縛。主像聖母邑姜,周圍42尊侍從中有宦官、女官和宮女(俗稱侍女),他們從事著飲食、起居、奏樂歌舞和掌管文印翰墨等職。尤其是33尊侍女,她們都是“天生麗質芙蓉面,高髻雲鬟宮樣妝”。彩塑與真人相仿,服飾鮮艷,神態動作楚楚動人,性格刻畫栩栩如生,代表了北宋時期藝術作品的輝煌成就。
《晉祠宋塑》畫冊,把北宋雕塑家用真情和高超的技藝塑造出來的——一群背井離鄉,失去親人,失去自由,終生禁錮深宮的侍女形象,尊尊用靚麗的照片展示到讀者面前,並根據侍女的年齡、性格、職務之不同,用流暢美妙的語言文字娓娓道來:少女的天真活潑、青年侍女的美麗聰慧、中年侍女的端莊典雅和老年侍女的憂鬱哀傷----仿佛帶我們走進了唐代詩人所寫的:“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三千宮女胭脂面,那個春來無淚痕”的宮廷境界中,讓讀者看到了北宋社會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真實人物形象。我國著名雕塑藝術家錢紹武認為,晉祠侍女像在個性刻畫方面要比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早,甚至遠遠超過了他們。
《晉祠宋塑》畫冊中所展示彩塑,在我國雕塑藝術史上堪稱瑰寶,同時以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神態各異和生動精湛著稱於世,不僅具有較高的寫實傳神藝術價值,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宋代人物造型、古典衣冠服飾和宋代宮廷生活制度的實物資料。
《晉祠宋塑》畫冊極具美術參考和藝術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賈莉莉 山西晉祠研究所 副研究員
祖籍山東淄博,民主黨派人士。1985年畢業於山西職工文學院考古專業,從事文物研究工作三十餘年。對文物研究和地方鄉土文化情有獨鍾,長期對晉陽文化進行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1992年參加晉祠碑碣調查整理、點校和注釋工作,編輯《晉祠碑碣》基礎數據上、中、下三冊;1995年參加晉祠藏華嚴經石刻調查、整理和研究,協助出版《晉祠華嚴石經石刻選》;2002年,參加太原地區史前文化舊石器考察項目,在尖草坪區發現的人類早期活動的遺蹟並採集石器標本,把太原市早期人類活動的歷史向前推進五十萬年之久;2007年參加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承擔太原市普查二隊的主要專業項目,獲太原市“三普”辦實地調查登錄先進個人。2011年,主持完成晉祠楹聯匾額實地調查釋讀工作,編輯《晉祠楹聯匾額文本》基礎數據上、中、下三冊。
八十年代開始發表作品,先後撰寫論文《晉祠藏郭公廟碑銘》《明清時期晉祠楹聯匾額初探》《晉祠聖母殿華帶牌“顯靈昭濟聖母”略考》《晉祠建築物上的龍飾藝術》《晉祠景清門、惠遠門之考略》《晉陽民俗—廟會》《晉陽民俗—端午節》等數十篇。出版的著作有《太原史話》《晉祠宋塑精品欣賞》《晉祠故事》《三晉覽勝·晉祠》《三晉覽勝·天龍山》《天下望族—張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