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

晉城二仙廟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2.5公里處,建於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至政和七年(1117年),現存原東西配殿各十間。

基本信息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晉城二仙廟晉城二仙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山西省
晉城二仙廟IV-97

簡介

晉城二仙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中國北部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0公里處的嶺坡村南二仙嶺,是一座建於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用來祭祀晉代樂氏二仙女的廟宇。晉城二仙廟建於北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至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以後歷代均有所修葺。
..

二仙廟由二進院落組成,整體布局整齊莊重,現存有山門、中殿、後殿、左右配殿、東西廊廡、廚房等建築。其中以建於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的中殿年代最古,中殿三間見方,單檐歇山九脊頂,前檐廊深一間,門窗開於前槽金柱之上。柱為方形抹楞,下有蓮瓣式柱礎。殿內無柱,大梁與前廊下的乳伏前檐在柱上搭交,結構牢固。殿內的仙台上塑有二仙及四侍女像,是中國僅存的宋塑樂氏二仙女像。後殿內的天宮樓閣由3個單體建築和1個單拱廊橋組成,殿內的斗拱、柱枋、構欄、門窗等建築構件均為木製,斗拱出挑之多在宋代建築中極為罕見。此外,廟內還立有金代和清代石碑各1通,內容記載了仙姑靈應事跡以及歷史災荒情況。
晉城二仙廟為研究宋金時期的建築、雕塑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它對於研究歷代當地的災荒情況也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

是一座建於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用來祭祀晉代樂氏二仙女的廟宇。
..

晉城二仙廟建於北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至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以後歷代均有所修葺。二仙廟由二進院落組成,整體布局整齊莊重,現存有山門、中殿、後殿、左右配殿、東西廊廡、廚房等建築。其中以建於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的中殿年代最古,中殿三間見方,單檐歇山九脊頂,前檐廊深一間,門窗開於前槽金柱之上。柱為方形抹楞,下有蓮瓣式柱礎。殿內無柱,大梁與前廊下的乳伏前檐在柱上搭交,結構牢固。殿內的仙台上塑有二仙及四侍女像,是中國僅存的宋塑樂氏二仙女像。後殿內的天宮樓閣由3個單體建築和1個單拱廊橋組成,殿內的斗拱、柱枋、構欄、門窗等建築構件均為木製,斗拱出挑之多在宋代建築中極為罕見。此外,廟內還立有金代和清代石碑各1通,內容記載了仙姑靈應事跡以及歷史災荒情況。

景區相關資料

創建於宋紹聖四年(1097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除正殿外,余均明、清所建。
..

廟坐北朝南,東西長44米,南北寬28米,占地面積為1232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山門(基址)、過廳、獻殿、正殿,兩側為東西廂房、垛殿。
正殿為廟內主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建築面積l26﹒9平方米,單檐歇山頂。檐下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無補間鋪作。殿內梁架徹上露明造,為後三椽栿對前搭牽通檐用三柱。前檐柱間後人裝隔扇門四葉。殿內木製"天宮樓閣拱橋壁藏",雕刻精緻。後槽神台上塑二仙姑泥像,兩側立脅侍四尊,為宋塑中的佳作。殿的東西兩側存有宋碑2通,記載了廟宇建造時代。

綜述

晉城二仙廟,位於晉城市東十三公里處金村鎮東南村東北角,下臨丹河,東側隔河與珏山相望,西側公路廻環。創建於宋紹聖四年(1097年),由南而北以山門間隔分為前後兩進院落。山門以北中軸線上依次為過廳、香亭、正殿,正殿兩側建東西耳殿各三間,院內東西廊房各十一間,南北總長93.3米,東西總寬28.97米,占地面積2703平方米。
..

二仙廟現存正殿為宋代建築,正殿內保存有木雕“天宮壁藏”樓閣式神龕,是國內現存罕有的宋代小木作實物,宋代彩塑十六尊。其中仙台上存二尊仙姑泥像,兩側立脅侍四尊,為宋塑中的佳作,也是晉東南地區保存最早的二仙彩塑。二仙廟古柏參天,景色清幽,保存有金至清代殿宇共十餘座,宋至清代碑碣七通。1996年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殿位於廟院軸線以北,是二仙廟內的重要建築,屬宋金遺構。殿身建於青石砌台基之上,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建築面積120.83平方米,單檐歇山頂。周檐列柱共12根,皆為石質方形抺角柱,柱礎皆埋入殿內地坪22厘米之下。殿內明間前槽木質圓形金柱兩根。
前檐台明系條石兩層砌成,前檐下層壓沿石底邊均刻小型仰蓮,每塊拼接縫處皆設銀錠榫相連(現僅存卯口)。後檐台明僅為一層片石直接坐落於土坡上砌成台基。殿內貼後牆壁向南呈“凹”字形,砌磚雕神台,其上神龕及塑像十六尊。前檐柱間每間均施四扇六抺隔扇(清代),後檐及兩山均以條磚砌築檐牆封閉。屋頂為九脊歇山頂,筒板布瓦屋面,前檐口設綠色琉璃瓦剪邊,施立面為近三角狀的琉璃滴水,勾滴立面均飾坐(行)龍各一條。兩山為布瓦勾滴,重唇滴水,前後坡屋面當心飾黃色琉璃筒瓦,組成“方心”圖案。
..

正殿內神龕據磚雕神台正面中央鑲嵌的石碣載為:宋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遺物。屬該殿重要的附屬文物之一,為宋代天宮樓閣型小木作的傑出範例。平面分布總體呈“凹”字型,空間排布由後室並列的兩座主龕與前向突出左右對稱的附龕及連線兩附龕的跨空栱形廊橋等五部分構成。其中並列的兩個主龕坐落於磚雕長方形神台上。前向兩側突出的附龕(兩層樓閣),坐落於木雕方形神台上。
主龕置於磚雕束腰神台上,神龕立面形如六柱五開間三樓牌枋式,兩明樓為單檐歇山頂,之間夾樓為懸山頂。柱頭上額枋交構,上下兩層,間飾牡丹雕花替板,柱頭間飾牙子。檐部設椽、飛並仿木雕筒瓦屋蓋。
附龕位於主龕前向,由兩側對稱的二層單開間樓閣與樓閣間跨空弧形廊橋三位一體組成。附龕樓閣平面四柱見方,二層樓閣,腰纏平座,歇山頂。柱頭上置額枋上下各一層。附龕上層設椽、飛、屋面,博風懸魚及翼角構件等建築實物皆備,為一座仿真宋代建築模型。兩附龕之間,於一層屋脊起始作弧形跨空橋相連,橋面兩端與兩龕之平座勾欄相交。橋上兩端設遊廊,中央凸起建歇山頂涼亭一座。主龕與附龕及附龕後壁兩山的柱間空隙均置壁板封閉,使其在平面上連成一體。
由其構造不難看出,樓閣檐口荷載實際由椽飛板、蓋斗板、柱中線上正心板三位一體,呈三角狀結構後,傳遞於柱身,檐下斗栱在此間僅起一定意義上的力的輔助性傳遞,其真正功能近乎於純裝飾作用,且均能單獨拆卸,這為日後神龕的分解性修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斗栱各部件規格、比例、份值及工藝手法為仿真作品,藝術地再現了當地宋代的木作技術。檐口椽飛、瓦壟厚度均較後尾板材略薄,高差部分分別刻出大、小連檐及瓦口,作工細緻,使樓閣更趨於寫實,仿真風格濃郁。
..

由神龕下所鑲石碣載,結合神龕造型,手法與正殿檐下斗栱細部相較,該殿神龕座屬宋代遺物。該龕造型別致空間分布主次分明,排列有序,其間花草繁而不亂,建築相構緊湊,工藝手法,及細部特徵,代表了澤州地區宋代建築的共性。為研究宋代建築中斗栱形制,出檐及平座、勾欄等構造風格特點提供了較完善的實物依據。
正殿內共藏宋塑16尊。主龕內“二仙”並列,兩側侍女共六尊。主像高240厘米,寬78厘米,頭戴風冠,身著霞披,下著長裙,足穿雲頭靴,長袖及地,袖手端坐於几上。附龕內女官手握笏板,恭侍站立。主像兩側、附龕內立掌文印、奉飲食、侍梳妝的女官、侍女像共6尊。像高在1.6米左右,年齡介於16—20之間,服飾為宋代常見的繡羅裙、半臂、背子等,頸部系領巾、披畫帛,頭飾主要有朝天髻包髻等,身材俊俏,臉型清秀,口有情,目有神,姿勢自然,全身比例適度,衣紋輕快,充滿了對“世俗世界”的親切和魅力。
據相關二仙諸廟的碑誌材料可知,二仙為姐妹二人,家居壺關縣東南赤壤山間的任古村,俗姓樂氏,父名山寶,母親楊氏。二女“生俱穎異,不類凡庶”,可恨繼母李氏“酷虐害妬”,“單衣跣足,冬使采菇,熱令拾麥”,二女不堪虐待,仰天號訴,感黃雲、黃龍下降,遂成仙而去。
關於“二仙”的歷史傳說,在民間最少已經流行了一千六七百年。“二仙”是晉朝時陵川人,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姐妹。她倆生來聰慧異常,穎悟非凡。雖然七歲方始說話,但卻言出有章,動合規矩,事事都很通情達理。對這般聰敏賢慧的兩個女兒,父母當然十分鐘愛,誰料親母不幸早故,繼母李氏對這對尚在幼年的前房子女,卻視作眼中釘,百般虐待。在北風凜厲的寒冬,李氏竟令她倆單衣赤足到野外采苦苣。她倆出於孝心,也只好惟命是從。冰天雪地里哪裡會找到苦苣蹤影呢?姊妹饑寒交迫,相擁而泣。她倆哭下的斑斑血淚,浸入土中,頃刻之間,竟使田間長出了一片紅葉斑點的苦苣。她倆喜出望外,便共拾一筐,取回家中,而生性殘暴的李氏並不以此為滿足。遷居壺關紫團山後,在烈日當頭的夏天,又令二女外出拾麥。這一帶麥田極少,即使有些麥田,也屬為富不仁的地主豪紳所有,都不讓她倆到田裡拾麥。所以,儘管東奔西跑地忙亂一天,到晚來還一無所獲。她倆怕李氏打罵和責備,無奈何便在田間仰天哭訴,再次向天祈禱。這種侍母的孝心和痛苦的遭遇,使天神格外感動和憐憫,便讓她們駕雲乘龍,飛升天界。在一片仙樂聲中,“二仙”飄飄然然成了仙女。
..

姊妹倆成仙后,對百姓的生活疾苦十分關懷:天旱時祈之,甘霖立將;有病時祈之,沉疴速愈。求男者祈之,生智慧之男,求女者祈之,生端莊之女。百姓無不感恩戴德,便到處修廟立像奉祀。
北宋年間在一次宋朝對夏的戰爭中,因軍糧斷絕,運輸又十分困難,宋軍陷於困境。正在這畏難之際,忽有兩個身著紅衣、腳穿繡花鞋的妙齡女子提著飯瓮前來賣飯,飯瓮雖小,但卻不竭所取,無論出錢多少都讓飽食而去。宋朝將士無不感激零涕,都認為是“天助”之功。經過一番訪問,才知道這兩個女子原來是“二仙”變成的凡婦。宋朝統領在感激之餘,便將這件仙女助戰的大事——上奏朝廷。朝廷便把她們姊妹二人分別封為沖惠真人和沖淑真人,並賜廟號為“真澤”。從此,人們把姐姐叫做沖惠,把妹妹叫做沖淑,把奉祀她倆的廟宇一律稱為真澤宮。這種廟宇也就越修越多,甚至普及到其他。
“二女”、“二神”的有關神跡和感應現象等民間俗神信仰,初起於晚唐,至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已出現“二仙”名謂,崇寧四年(1105年)及政和元年(1111年)被統治者認可,敕牒封真,廟號“真澤”,二女為“沖惠、沖淑”真人,名列祀典,歲以享祭,真正由俗神步入了仙籍行列。且信眾由壺關擴展至陵川、晉城、澤州、高平、長子數縣,感應現象屢屢出現,二仙信仰幾乎瀰漫於整個上黨地區(晉東南)。從晚唐至明清,地方百姓崇奉二仙的香火歷久不衰,信仰二仙近乎痴迷和狂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