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傳

晁錯傳

晁錯傳,作者,司馬遷,出自《史記》卷一百一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晁錯者,潁川人也。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征,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數上書孝文帝,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才,遷為中大夫。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基本信息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晁錯傳
作者:司馬遷
出自:《史記》卷一百一 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作品原文

晁錯者,潁川人也。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征,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數上書孝文帝,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才,遷為中大夫。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隙。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譁疾晁錯。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漢時君稱臣,父稱子,平輩互稱,皆為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藥而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死十餘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
晁錯已死,謁者僕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軍為將。還,上書言軍事,謁見上。上問曰:“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鄧公曰:“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也!”上曰:“何哉?”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畫始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也。

作品譯文

晁錯是潁川人,憑藉文學而當上了太常掌故。晁錯為人嚴峻刻薄,不近人情。漢孝文帝時天下沒有研究《尚書》的人,只聽說濟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國博士,研究過《尚書》,年齡已經九十多了,年紀太老無法征他到京都來,就下詔讓太常派人到他那裡受學。太常差派晁錯到伏生的住所受學《尚書》。學成歸來,就徵引《尚書》上書陳說對國家有利的治國方略。漢文帝下詔任命他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晁錯憑藉他的辯才被太子寵愛,太子家稱他為“智囊”。在漢文帝時,晁錯多次上書建議削弱藩王勢力,以及修改法令。上書陳述幾十次,漢文帝雖然沒有聽取他的建議,卻很賞識他的才能,升遷他為中大夫。那時候,太子對晁錯的計謀策略稱善,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們都不喜歡晁錯。
景帝登基,任命晁錯為內史。晁錯曾多次請求陳說一些事情,總是被聽取。他所受的寵愛,凌駕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法令。升遷為御史大夫後,建議就諸侯的罪過削減其土地,收取他們四周的郡城。奏書呈上,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議,沒有一個敢責難晁錯的,只有竇嬰與他爭辯,因此和晁錯有嫌隙。晁錯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都叫囂著攻擊晁錯。晁錯的父親聽到了這個訊息,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景帝剛剛即位,你當權處理政事,想削減諸侯的力量,疏離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紛紛議論,都埋怨你,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晁錯說:“事情固當這樣做,不這樣做,則天子不受尊崇,宗廟不安穩。”晁錯的父親說:“這樣做,劉家天下安穩了,然而晁氏家族卻危險了啊!我要離開你走了。”於是飲藥自盡,臨死前說:“我不忍心看見禍患降臨到我身上。”晁錯的父親死後十幾天,吳、楚七國果真以誅殺晁錯為名,起兵造反。等到竇嬰、袁盎進諫陳說,景帝下令讓晁錯穿著朝服在東市把他斬了。
晁錯死後,謁者僕射鄧公擔任校尉,做抗擊吳、楚的軍隊的將帥。打仗歸來,上書陳述軍事情況,拜謁進見景帝。景帝問他:“你從吳軍、楚軍的地方來,聽到晁錯已死的訊息,吳、楚罷兵了嗎?”鄧公說:“吳王蓄意造反已有數十年了,因為削地而發怒,以誅殺晁錯為名,但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呀!再說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將閉口,不敢再進言了。”景帝說:“這是為什麼呢?”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強大,無法加以控制,所以請求削減他們的土地,以保持京都的尊崇地位,這實在是有利國家的好事呀!計畫才剛施行,竟然遭到殺戮,對內杜絕了忠臣的進諫,對外反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陛下不該如此。”景帝沉默了好久,才開口道:“你所說的確實不錯,我對這事也感到有點悔恨。”
太史公說:晁錯當家令的時候,屢次進言,而不被採用。後來掌權,變更許多法令。諸侯發動叛亂,晁錯不急著匡輔挽救這危機,卻想報個人私仇,反而因此慘遭斬首身亡。常言道:“變更古法,混亂常理,不死則亡”,大概指的就是晁錯這一類人吧!
評贊說:晁錯精於替國家長遠謀劃,卻不能看到自身的危害。他的父親看到了,只是他長於治理溝渠,對挽回敗局沒有好處,不如趙括的母親指出趙括的弱點,來保全他的宗族。可悲啊,晁錯雖然不能終其天年,但世人同情他的忠誠。所以寫出他的所作所為的文字附於書中。

人物簡介

晁錯(音cháo cuò)年輕時學法家學說,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有辯才,號稱“

晁錯像晁錯像
智囊”。漢景帝時為內史,後升遷御史大夫。曾多次上書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減諸侯封地、重農貴粟。吳、楚等七國叛亂時,他被景帝錯殺。晁錯的經濟思想,散見於《漢書》的《食貨志》、《袁盎晁錯傳》等篇。
晁錯為人剛直苛刻,直言敢諫,為發展西漢經濟和鞏固漢政權制定並主持實施了許多積極政策,還寫出了《論貴粟疏》、《言兵事書》、《說景帝前削藩書》、《募民徏塞下書》等大量政論性文章。《漢書藝文志》有“晁錯三十一篇”之說,可惜未全部流傳下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