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啖、趙、陸的“《春秋》學”。到唐中葉傳統的經學思想受到懷疑和挑戰,呈現多元化趨勢,各種“專門之學”開始進行新的探索。此時在經學研究中影響最大的是江南地區的經學家啖助、趙匡和陸淳(質),他們以治春秋為主,被稱為“《春秋》學派”。啖助,字叔佐,祖籍趙州,天寶末年徙居江東。當過縣官,安史之亂後閉門著述,研究春秋。趙匡,字伯循,祖籍天水,天寶年間為揚州節度叛官。陸淳,字伯沖,吳郡人,順宗時避太子諱改名質。三人都在江南任地方官,志趣相投,尊師友關係,時常切磋學問。三人著作存世的有陸淳《春秋集傳纂例》10卷,《春秋微旨》3卷,《春秋集傳辯疑》8卷,代表了三人的經學觀點和方法。《春秋》學派的主要特點是“舍傳求經”。認為《春秋》原文沒問題,錯謬全是三傳造成的;在三傳都不合適時,便丟開三傳自己解釋。他們“舍傳求經”自我發揮解釋時有“明王道”為原則,有利於“道”的“無經之傳”也可採用,太實用主義,太隨意了。雖然如此,但此後治春秋都不再拘泥於三傳,從而脫開了章句訓詁的漢學路子,走上了義理思辨的路子。
主要特點
《春秋》學派的主要特點是“舍傳求經”。認為《春秋》原文沒問題,錯謬全是三傳造成的;在三傳都不合適時,便丟開三傳自己解釋。他們“舍傳求經”自我發揮解釋時有“明王道”為原則,有利於“道”的“無經之傳”也可採用,太實用主義,太隨意了。雖然如此,但此後治春秋都不再拘泥於三傳,從而脫開了章句訓沽的漢學路子,走上了義理思辨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