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劉國故城遺址

春秋劉國故城遺址 ,位於河南省偃師市西南約20公里的萬安山北(今緱氏鎮陶家村一帶),南望青羅山,北眺伊洛河,東瀕瀏河,西臨澗河的支流小西河,東西北三面都是深約20餘米的河溝,南面是一塊開闊的山前緩坡地。劉國就坐落在這個天然形成的半島上。

簡介

該城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220米,東西寬約650米,城區內耕土層中散落著大量春秋至漢代的板瓦、筒瓦、小磚等建築材料及盆、甄、壺、豆、瓮等陶製器皿殘片。在陶家村的東北處,還可以清楚地看到斷崖上暴露出殘存的夯土城牆遺蹟。據考古專家介紹:這裡是劉國故城的南城牆。牆體分為東西兩段。東段現存137米,厚24.5米,夯土距地表最淺處0.1米,最深處0.6米,殘存高度0.5—1.2米。西段現長135米,牆體厚約2.1米,城門位於東西兩段牆之間。
春秋時期的劉國國都在偃師,歷代文獻多有記載。1984年11月,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和偃師縣文管會對劉國故城遺址進行了考察,已予以證實,並對遺址採取了保護措施。2006年被列入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參考資料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王子猛和王子朝為爭奪王位,進行了18年之久的骨肉相殘的戰爭。先支持悼王猛繼而支持敬王的卿士中,有一位劉文公(名名卷,又名狄),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是劉康公的後代,采邑劉國就在今偃師市緱氏鎮陶家村附近。公元前612年,周匡王繼承頃王為周天子以後,封其少子於劉,這就是能幹的劉康公。劉的地名是早就有了的,據說就是劉累故地,但劉國是康公被封與此地以後才開始的。
劉康公是周定王的同母弟。據《左傳》等古籍記載,劉康公做了周王朝的卿士,倍受重用,曾代表天子出使魯國,並對大臣的出使、重要官員升遷、迎送各國使臣以及國家大事的決策無不參與,成為周王室內顯赫一時的重臣。直到周簡王八年(前578年),《左傳》還記載有關與他的重要事跡。
在劉康公之後,有一個在周王朝擔任重要職務得是劉夏,史稱劉定公。他在公元前541年曾受周景王的委派去今鞏義市洛水入黃河處慰勞晉國大臣趙武,他從趙武的說話中斷定趙武怠於政事,將不久於人世,後來果然應了他的話。後來有一位繼承者是劉獻公。劉獻公名摯,輔佐景王,但景王不僅不喜歡他,甚至想殺掉他,為寵愛的兒子叫朝的繼位掃清障礙。但劉摯擁護的是另一個王子叫猛。還沒殺掉劉摯,景王倒先死了。劉摯在景王死後的第三天也死了。兒子劉繼承了他的職務,與單穆公堅決支持悼王猛和敬王 ,中間經過許多曲折,經過長期的爭戰,最後得到晉國的支持,算初步站住了腳。直到他的兒子劉桓公,在公元前502年二月,才算最終幫敬王站穩了腳跟。
劉桓公以後,劉國日趨衰微,到戰國初期,周貞定王時候(前468—前441年),劉國就不復存在了。劉國的存在,子匡王到貞定王前後約近二百年之久。由於劉國世代對周王室有特殊的貢獻,所以得到王室的封賞當然豐厚,其地位在王畿內是非常顯赫的,劉國都城的建設也頗有大國的氣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