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星豹蛛
拉丁學名:PardosaastrigenaL.Koch,1877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玉米螟、棉鈴蟲、地老虎、金鋼鑽、棉小造橋蟲、棉蚜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玉米、棉花
形態特徵
雌蛛
體長5.50-10.00毫米。體黃褐色,背甲正中斑淺褐色,呈“T“字形,兩側有明顯的缺刻,兩側各有一褐色縱帶。放射溝黑褐色。頭部兩側垂直,眼域黑色,前眼域短於第二行眼,後中眼大於後側眼。胸板中央有一棒狀黑斑。步足多刺具深褐色輪紋,以第Ⅳ對步足為最長,其脛節背面基部的刺與該步足膝節之長度相等。第1步足脛節有3刺,第Ⅳ後跗節略長於膝、脛節長度之和。腹部背面黑褐色。心臟斑黃色,後方有黑褐色細線紋分割為數對黃褐色斑紋,其中各有1黑點,形似“小”字形。腹部腹面黃褐色,正中央淡黃色,有的個體可見1個大“V”形斑。雄蛛
體長8毫米左右。全體呈暗褐或黑褐色。背甲及腹部背面的色澤及斑紋與雌蛛相似。胸板褐色或黑褐色,大部分個體胸板中央具棒狀黃斑。第1步足脛節、後跗節多剛毛,而這些剛毛由上述2節的基部直至端部,依次由長而變短。觸肢器之跗舟密生黑色毛。
卵袋:圓球形。直徑3.90-4.30毫米。厚度3.10-3.30毫米。初產時灰綠色,漸次轉為灰色、深灰色,孵化前呈米黃色,卵袋內含卵量平均50粒左右。
幼蛛:幼蛛共蛻皮6-7次,有7-8個齡期。
一齡:體長1.40毫米,眼域寬0.40毫米,頭胸部長0.80毫米,背甲長0.55毫米,腹部長0.65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1.75、1.70、1.55和1.90毫米。背甲呈圓形,明顯大於腹部。腹背斑紋呈“擊”狀。
二齡:體長1.45毫米,眼域寬0.40毫米,頭胸部長0.90毫米,背甲長0.55毫米,腹部長0.55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1.85、1.80、1.65和2.10毫米。放射溝明顯。眼呈圓形,兩側眼基部連。腹末端較一齡尖,側緣有縱紋。
三齡:體長2.01毫米,眼域寬0.43毫米,頭胸部長1.13毫米,背甲長0.57毫米,腹部長0.94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2.53、2.37、2.22和3.16毫米。頸溝前方中窩處色淡。心臟斑明顯,兩側有4個黑斑。腹末有細紋組成的花紋。
四齡:體長2.27毫米,眼域寬0.48毫米,頭胸部長1.07毫米,背甲長0.64毫米,腹部長1.17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2.72、2.61、2.45和3.57毫米。頭胸部側緣內凹。背甲後緣平截,土黃色。心臟斑呈“串”字形,黑褐色。腹部橢圓形。
五齡:體長2.55毫米,眼域寬0.49毫米.頭胸部長1.21毫米,背甲長0.65毫米,腹部長1.31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2.87、2.82、2.77和3.71毫米。放射溝明顯。心臟斑呈葫蘆形,兩側有3對呈圓括弧形的斑紋。
六齡:體長3.66毫米.眼域寬0.56毫米,頭胸部長1.53毫米,背甲長0.90毫米.腹部長2.13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4.09、3.88、3.76和4.96毫米。腹部斑紋向中部靠近,呈多個圓形白斑,其數目隨個體不同而有變化。雄蛛觸肢末端膨大。
七齡:體長4.89毫米,眼域寬0.80毫米,頭胸部長2.20毫米,背甲長1.02毫米,腹部長2.69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6.17、6.10、5.98和8.87毫米。腹部背面斑紋呈麥穗狀,心臟斑較明顯,雄蛛觸肢末端膨大。部分呈土黃色。雌蛛外雌器顯現。
生物學特性
習性
星豹蛛是我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棉區的優勢種蜘蛛之一。它屬遊獵性蜘蛛。徘徊或狩獵於地面、草叢及棉株枝葉之間,雄蛛活動尤為迅速。星豹蛛主要在白天活動.以上午9-11時和下午14-17時為甚,在烈日暴曬時不活動,藏身於雜草下面或土縫中。歷期
星豹蛛各個發育階段的歷期,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在20-35℃溫區內,均以一齡幼蛛的歷期為最短,二齡幼蛛為最長。在20-32℃溫區內。全代歷期隨著溫度的升高而縮短。從數理統計得知,全幼蛛期理論上在31.81℃時發育歷期最短,全代歷期在32.0719℃時歷期最短。
幼蛛成活率
星豹蛛幼蛛在發育的過程中,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會造成幼蛛死亡。根據陳發揚(1989)的觀察,幼蛛的成活率僅有63.80%。我們在室內飼養發現,在給予充分食物和水份供應的情況下,幼蛛的成活率可達80%以上。壽命
星豹蛛成蛛壽命的長短與環境條件和性別有關。在18-29.80℃變溫條件下,成蛛的壽命平均133.20天,最長可達223天,越冬代雌蛛的壽命可達250天以上,雄蛛的壽命一般在100-120天。年生活史
星豹蛛在湖北省和安徽省以成蛛和幼蛛越冬,翌年3月開始活動:4月上、中旬交配產卵,5月孵化,7月成熟,交配產卵,8月孵化到11月下旬以成蛛和幼蛛越冬。該蛛在河北省平山縣,一年發生2個世代,各世代出現的時期與在蕪湖市大致一樣。繁殖
性比與交配:我們在室內飼養,雌蛛個體要多於雄蛛,雌雄性比為1.30:1.50。根據趙學銘等(1989)田問統計,隨著月份的不同,田間雌雄之比有變動,雌雄之比,在3-4月份為3:1;5-6月份為5:1;7月份5.50:1;8月份4-6:1;9月份10:1;10月份20:1;11月份20.30:1。
當亞成蛛蛻皮後1-5天就可尋找異性進行求偶交配(以上午8-11時為多)。當雌雄相遇時,雄蛛的觸肢和第一對步足上下顫抖,整個身體作“伏地挺身”式運動。若雌蛛平臥,腹部與第一對步足上下微動,則表示同意求偶。交配時雄蛛以步足抱著雌蛛的腹部。當雄蛛以右觸肢插入雌蛛生殖孔時,雌體的腹部腹面就協調地傾向左方。反之則傾向右方。整個交配時間平均25分鐘左右。雌蛛交配一次可終生產受精卵。交配後的雌蛛兇猛,拒絕另外雄蛛交配,並可殘食之。
產卵與護卵
在正常情況下,星豹蛛的雌蛛自交配後7天左右就開始產卵(一般在夜間進行)。溫度對產卵前期的影響是;20℃為13天,23℃為10天,26℃為8天,29℃為6天,32℃為7天,35℃為6天。產卵的時問大多在晚上。
雌蛛有護卵習性,產卵後總是把卵袋懸掛在紡器的前方。隨身攜帶過遊獵生活。當產的卵袋過小或不規則時,雌蛛就自食其卵,但很快又能重新產卵,這種習性對種族的延續是有利的。在護卵期間,若人為去掉卵袋,雌蛛會四處尋找,如若發現,就會再進行攜帶。
產卵袋數:星豹蛛由於有較強護卵和護仔習性,因此,產卵袋數較少,平均2個左右,最多4個。產卵最佳溫度是29℃,在此溫度下,產卵袋數最多,高於或低於此溫度,卵袋數就減少。
卵袋含卵量:每個卵袋內的含卵量一般在50粒左右,最多可達100粒以上。以26-29℃溫區內所產的卵袋內含卵量最高。隨著產卵次第的增加,卵袋內含卵量顯著減少。
產卵量:星豹蛛單雌產卵量在100粒左右。最多可達150粒以上。孵化率平均在80%左右,最高可達100%。
捕食
在室內測定(趙學銘等,1989),星豹蛛可取食玉米螟(0striniafurnaca1is)、棉鈴蟲(He1i0thisarmigera)、地老虎(Agr0tisssp.)、金鋼鑽(Eariasssp.)、棉小造橋蟲(Au0misf1ava)的卵、初孵蟲和成蟲,取食棉蚜的成蟲和若蟲。
抗逆能力
水分對星豹蛛非常重要,尤其是對幼蛛更為重要。在9-17℃溫區內,在無水無食情況下.成蛛的平均壽命為3.20天;三齡幼蛛為5.80天,在有食無水情況下,成蛛平均壽命為20.20天;三齡幼蛛6天。在有水無食情況下,成蛛平均壽命為35.50天;三齡幼蛛35.60天(河北省綜防站,1986)。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湖北、湖南、福建、台灣、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北、山西、山東、陝西、四川、北京、青海、新疆、寧夏、西藏、遼寧、吉林。
節肢動物門(枝角目、蜘蛛目)
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