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巢希蛛

鍾巢希蛛

鍾巢希蛛(學名:Achaeranea campanulata)為球蛛科希蛛屬的動物。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浙江、湖北、貴州等地,多生活於鐘形巢內以及多吊掛於崖岩、土坡的凹入處及石牆縫隙的頂壁上。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浙江。

基本信息

形態描述

編號:
12943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

Metathelae

中文亞目:

新蛛亞目

中文科名:

球蛛科

拉丁科名:

Theridiidae

中文屬名:

希蛛屬

拉丁屬名:

Achaeranea

拉丁種名:

campanulata

定名人:

Chen et Zhang

年代:

1990

中文名:

鍾巢希蛛

原始文獻:

浙江動物志 蜘蛛類:138, fig.30

模式產地:

浙江

生境:

棲居於鐘形巢內, 多吊掛於崖岩、土坡的凹入處及石牆縫隙的頂壁上

國內分布:

浙江, 湖北, 貴州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蛛形綱 蜘蛛目 球蛛科:88-89

雌蛛

體長2.30—2.73。一雌蛛體長2.73。頭胸部長1.01,寬0.95;腹部長1.
77,寬1.50,高1.87。背甲倒心形,黃褐色,周緣深褐色,頭部後半部的中央有一“V”字形黑色區,其中部有數根短剛毛。中窩近圓形,較淺,中央有一“U”字形刻痕。頸溝及放射溝暗褐色。前眼列後凹,後眼列稍後凹。前中眼間距大於前中側眼間距(0.08:0.07),後中眼間距大於後中側眼間距(0.08:0.05),兩側眼相接。中眼區長大於寬(0.24:0.23)。前中眼<前側眼=後中眼<後側眼(0.06:0.08:0.08:0.10),各眼基均有黑棕色環。
額高約為前中眼直徑的2.2倍。螯肢黃色,前齒堤有1齒,後齒堤無齒。顎葉、下唇黃褐色。胸板暗褐色。步足黃色,有黑褐色環紋。足式:1,4,2,3。第一步足腿節長1.78,膝、脛節長1.78。腹部球形,高大於長,密生棕色短剛毛。背面黑褐色,前半部兩個“八”字形白色斑,後半部有3個白色斑。腹部腹面灰黑色,中部中央及兩側各有一黃褐色斑。紡器橙黃色,基部的前面及兩側圍有黑棕色環帶,後面黃褐色。外雌器棕色,中部有一橢圓形陷窩,陷窩兩側各有一圓形插入孔。

雄蛛

體長2.01—2.43。一雄蛛體長2.43。頭胸部長0.91,寬0.86;腹部長1.57,寬1.40。足式:1,4,2,3。第一步足腿節長1.58,膝、脛節長1.75。其他特徵似雌蛛。觸肢的脛節具1根聽毛。觸肢器的引導器三角形,插入器鞭狀。

生物學描述

本種棲居於以砂粒、泥粒和碎葉為材料,用絲相綴而成的鐘形巢內。鍾巢多吊掛於崖岩、土坡的凹入處及石牆縫隙處的頂壁上。巢的大小為0.95—1.50cm長,0.52—0.80cm寬。巢的頂端由一根長0.5—0.64cm的蛛絲粘附於棲居處的頂壁,也有分叉呈“Y”字形的。卵袋結織於鍾巢內,白色,球形而呈半透明狀,直徑為0.35cm,繁殖期常見巢內有1—2個卵袋。每個卵袋含卵16—23粒,平均20粒。以螞蟻、白蟻等為食。

地理分布

浙江、湖北、貴州。

節肢動物門(枝角目、蜘蛛目)

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