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編號: 13053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 Metathelae
中文亞目: 新蛛亞目
中文科名: 球蛛科
拉丁科名: Theridiidae
中文屬名: 丘腹蛛屬
拉丁屬名: Episinus
拉丁種名: nubilus
定名人: Yaginuma
年代: 1960
中文名: 雲斑丘腹蛛[1]
原始文獻: SpidersofJapanincolour.Hoikusha,Osakap.39,fig.38,pl.11,fig.66
模式產地: 日本
國內分布: 山西,浙江,湖南,湖北,台灣
國外分布: 日本,韓國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蛛形綱蜘蛛目球蛛科:267-269,朱傳典,1983P.45;陳樟福張貞華,1991P.147;宋大祥,1987P.1
no: Y
雲斑丘腹蛛(學名:Episinusnubilus)為球蛛科丘腹蛛屬的動物。分布於日本、韓國、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山西、浙江、湖南、湖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
分類學
中文學名: 雲斑丘腹蛛
二名法: PardosalauraKarsch,1879
界: 動物界
門: 節肢動物門
綱: 蛛形綱
目: 蛛形目
科: 球蛛科
屬: 丘腹蛛屬
種: 雲斑丘腹蛛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4.30—4.80。一雌蛛體長4.80。頭胸部長1.40,寬1.40;腹部長3.40,寬3.10。頭胸部前端狹窄,中、後部寬。眼域隆起,前眼列之下的額部凹入,額部窄而向前突出。背甲黃褐色,兩側緣灰黑色,頸溝及放射溝褐色,頭部的中央有一“Y,,字形灰黑色斑。中窩縱向,呈“X”的凹坑。兩眼列均後凹。前中眼間距大於前中側眼間距(0.08:0.02),後中眼間距大於後中側眼間距(0.10:0.08),兩側眼分離。中眼區長大於寬(0.35:0.30),前邊小於後邊(0.28:0.30)。前側眼>前中眼=後中眼=後側眼(0.13:0.10:0.10:0.10)。除前中眼外,各眼基均圍有紫黑色眼斑。
額高為前中眼直徑的2.2倍。螯肢黃褐色,前、後齒堤均無齒。顎葉、下唇黃褐色,顎葉、下唇的端半部呈蒼白色。胸板灰褐色。第三和第四步足腿節、第一和第四步足後跗節的基半部為黃色。余各節呈淺黑褐色。第一步足後跗節與跗節的長度之比為100:31。步足測量:I 6.40,Ⅱ4.30,Ⅲ3.50,Ⅳ7.10。足式:4,1,2,3。腹部在後半部的前緣處最寬,該處兩側各有一丘狀突。背面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並布有橫向和斜向的白色條斑,前半部有兩對棕色肌痕。腹部腹面灰褐色,在氣孔稍前處有一白色短弧形斑。外雌器後半部有一桃形陷窩,陷窩前緣的中央兩側各有一環形陰影。
雄蛛
體長3.20—3.40。一雄蛛體長3.40。頭胸部長1.40,寬1.30;腹部長2.00,寬1.60。步足較短粗,多毛。第一步足後跗節與跗節的長度之比為100:30。步足測量:I6.50,Ⅱ4.40,Ⅲ3.40,Ⅳ7.00。足式:4,1,2,3。其他特徵同雌蛛。觸肢器的插入器呈鞭狀,基部寬,近圓形;引導器位於跗舟頂部。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日本、韓國。
國內分布:山西、浙江、湖南、湖北、台灣、福建。節肢動物門(枝角目、蜘蛛目)
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