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徵
星天牛體翅黑色,每鞘翅有多個白點。它體長50mm,頭寬20mm。體色為亮 黑色;前胸背板左右各有一枚白點;翅鞘散生許多白點,白點大小個體差異頗大。
本種與光肩星天牛的區別就在於光肩星天牛鞘翅毛斑純白色,鞘翅肩區有較明顯的刻點,肩角較粗糙;中莖彎度較大,中莖與中莖突長之比約1.45,內囊筒長寬比為5:8;受精囊較細長 ,星天牛中莖總體微彎,端半部側緣平行,短闊,內囊基部有眉形骨化區,囊筒長圓柱形,等粗,但外端呈瓶口狀縊縮,表面被橫向整齊排列的骨化微刺。
卵:長橢圓形,一端稍大,長4.5-6mm,寬2.1-2.5mm。初產時為白色,以後漸變為乳白色。
幼蟲:老熟幼蟲呈長圓筒形,略扁,體長40-70mm,前胸寬11.5-12.5mm,乳白色至淡黃色。前胸背板前緣部分色淡,其後為1對形似飛鳥的黃褐色斑紋,前緣密生粗短剛毛,前胸背板的後區有1個明顯的較深色的 “凸”字紋;前胸腹板中前腹片分界明顯。腹部背步泡突微隆,具2橫溝及4列念珠狀瘤突。
蛹:紡錘形,長30一38毫米,初化之蛹淡黃色,羽化前各部分逐漸變為黃褐色至黑色。翅芽超過腹部第3節後緣。
成蟲:雌成蟲體長36-45mm,寬11-14mm,觸角超出身體1、2節;雄成蟲體長28-37mm,寬8-12mm,觸角超身體4、5節。體黑色,具金屬光澤。頭部和身體腹面被銀白色和部分藍灰色細毛,但不形成斑紋。觸角第1-2節黑色,其餘各節基部 1/3處有淡藍色毛環,其餘部分黑色。前胸背板中溜明顯,兩側具尖銳粗大的側刺突。鞘翅基部密布黑色小顆粒,每鞘翅具大小白斑15-20個,排成5橫行,變異很大。
產卵習性
星天牛幼蟲沒有自主選擇寄主的能力,幼蟲所在寄主是雌成蟲的產卵選擇決定的。星天牛成蟲最喜食苦棟,取食的部位常為枝條和樹皮,較少取食葉片。星天牛產卵一般會在樹徑較大的寄主樹上,如星天牛很少將卵產在胸徑小於6cm的木麻黃上,在苦棟上也很少發現星天牛產卵現象。在木麻黃上的產卵部位常在樹幹距地面40cm以內部位或者在裸露的樹根上,並且羽化孔一般在產卵刻槽上方25cm以內。星天牛在無瓣海桑上的研究表明,星天牛喜歡在樹勢較弱的樹上產卵,產卵部位直徑大於5cm,—般距離地面2.5m以下。
生活習性
成蟲:羽化後成蟲在蛹室內滯留3-6d,于晴天10:00-17: 00爬出羽化孔,啃食嫩枝梢的皮層作補充營養,10-15d性成熟後方行交尾,大多在8∶00-17∶00,呈背伏式,持續時間1-3h。雌雄成蟲均有多次交尾現象,交尾後取食3-4d,再行產卵。拂曉時候較活潑,中午停息枝端,21時後及陰雨天也多靜止。成蟲在9∶00-14∶00選擇樹幹下部或主側枝下部產卵,最喜歡在離地10cm的主幹上。產卵前先在樹皮咬寬約 5mm,長約8mm,深2mm的“T ”或“人”形刻槽,用上顎稍掀開皮層,再將產卵器插入刻槽一邊的皮與木質部之間產卵,每處1粒,少有空槽 ,極少有2粒。產卵後從粘液腺分泌淡黃色粘液,並用臀部來回移動擠壓,把掀開的樹皮壓覆於卵粒上,每雌產卵 25-40粒,最多可達75粒。成蟲壽命為40-55d,飛翔距離達40-50m。
卵:卵產下第2d,解剖看到,卵粒四周的韌皮部出現淡黃色侵跡,這也成為初孵幼蟲的重要食料。卵期 7-10d。
幼蟲:初孵幼蟲首先取食卵殼和韌皮部被粘液侵跡變色部分。幾天后在皮下取食新鮮韌皮部,蛀形不規則蟲道,內充滿蟲糞,約30d後開始蛀入木質部,向上或向下達根部形成不規則蟲道,常有1-3個進氣孔從中排出似鋸木屑狀的糞便,幼蟲期長達10個月,蟲道長20-60cm,寬0.5-2.0cm,幼蟲喜在地面20cm的主幹上,所以常造成植株枯死。老熟幼蟲鑿長3.5-4.0cm,寬1.8-2.3cm的蛹室,並用木屑、木纖維將蟲道兩頭堵緊,並化蛹其中。
蛹:預蛹期5-7d,蛹期15-25d。
生活史
反應較為敏捷,在浙江南部一年發生1代,個別地區三年2代或二年1代,以幼蟲 在被害寄主木質部內越冬。越冬幼蟲於次年3月以後開始活動,在浙江於清明節前後多數幼蟲鑿成長3.5-4厘米,寬1.8-2.3厘米的蛹室和直通表皮的圓形羽化孔,蟲體逐漸縮小,不取食,伏於蛹室內,4月上旬氣溫穩定到15℃以上時開始化蛹,5月下旬化蛹基本結束。蛹期長短各地不一,台灣l0-15天;福建20天左右;浙江19-33天。5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5月底6月上旬為成蟲出孔高峰,成蟲羽化後在蛹室停留4-8天,待身體變硬後才從圓形羽化孔外出,啃食寄主幼嫩枝梢樹皮作補充營養,10-15天后才交尾,在浙江整天都可進行交尾,但以晴而無風的上午8時至下午5時為多;在福建成蟲多在黃昏前活動、交尾、產卵,破曉時候亦較活躍,中午多停息枝端,晚上9時後及陰雨天亦多靜止。 星天牛在含山縣1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被害楊樹枝幹木質部越冬。翌年3月中 、下旬開始活動取食,4月中、下旬化蛹,5月中、下旬成蟲羽化,6月中、下旬幼蟲危害至11月上旬越冬。 星天牛 Anoplophora chinensis(Forster)在珠海無瓣海桑上1a發生1代,以幼蟲在樹幹木質部蟲道內越冬,翌年2月下旬開始活動,3月中旬化蛹,3 月下旬開始羽化,5 月中旬達羽化高峰,羽化後不久交配產卵。6 月中上旬為幼蟲孵化高峰期,幼蟲孵化後約 1個月開始入侵木質部。
種群分布
生活區域
星天牛 A.chinensis主要分布於我國吉林、遼寧、安徽、江西、雲南、台灣、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山西、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福建、廠‘東、海南、廣西。
主要寄主:木麻黃、楊柳、榆、刺槐、核桃、梧桐、懸鈴木、樹豆、柑桔、蘋果、梨、無花果、櫻桃、批把、柳、白楊、苦棘等46種。
國外分布 :日本、朝鮮、緬甸。為害多種花木。
主要危害
該蟲1年發生1代, 以幼蟲在被害寄主木質部越冬,3月中、下旬開始活動取食,4月下旬化蛹,5月下旬羽化,6月上旬幼蟲孵化危害至10月下旬越冬。此蟲危害期長,生活十分隱蔽,防治難以奏效,所以預報成蟲羽化高峰期,是防治成蟲時成敗的關鍵。
星天牛 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是我國林業重要蛀乾害蟲,其寄主範圍廣、食性雜、破壞性大、防治難度高,已報導危害懸鈴木 Platanus acerifolia、楊樹 Populus spp、柳樹 Salix spp、榆樹 Ulmuspumila、棗樹 Zizyphus jujuba、板栗 Castanea mollissima、紫薇 Lagerstroemia indica等多種樹木。
在珠海淇澳島紅樹林保護區的無瓣海桑林,星天牛一般在潮水線(0.5~0.8m)以上為害,幼蟲一般蛀食較大植株的基幹木質部,嚴重影響樹體的生長發育,部分樹木因蛀食中空,出現風折倒伏。無瓣海桑的木質部有較強的癒合能力,一般天牛羽化後3~4個月,75%以上羽化孔癒合,從外表上難以判斷是否曾經受害,但從伐木解剖來看,其木質部因幼蟲取食已受到嚴重破壞,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容易折斷。從當年的羽化孔判斷,試驗地95%以上的植株受害,均有星天牛完成整個生活史,羽化孔數也從3~20不等,株間受害差異顯著,星天牛更傾向於在樹勢較弱的植株或受損部位產卵。
防治方法
營林措施
設定誘餌樹:誘餌樹種即天牛嗜食樹種,作用是誘集天牛而後集中滅殺和處理,降低天牛對目標樹種的危害。星天牛的誘餌樹種多為其嗜食樹種一苦棟,苦棟的有效誘集距離在200m左右,在成蟲高峰期引誘的數量占總數量的71.6%。
抗性樹種選育:通過對51個不同地理種源木麻黃的研究,篩選出5個抗性品種,並進行多年的星天牛蛙乾觀察,發現這些抗蟲樹種能夠完全抵抗天牛的入侵,抗蟲效果非常好,目前已進行無性栽培和大面積推廣。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手段需要結合天牛各個蟲期的時間規律,進行集中治理。包括:及時伐除枯折樹木、在成蟲盛發期人工捕殺成蟲、在產卵盛期刮除蟲卵、錘擊幼齡幼蟲等方法。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害蟲綜合管理的重要手段。
利用益鳥防治:星天牛的天敵昆蟲種類也比較少,目前套用天敵的報導有花絨寄甲、川硬皮腫腿蜂等。川硬皮腫腿蜂對天牛幼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寄生效果最高可達43.63%,平均可達26.93%,認為川硬皮腫腿蜂是防治星天牛的有效天敵。
病原真菌:利用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防治星天牛,白僵菌對星天牛的有很高的致死率,配合粘膏能提髙其對星天牛的致死能力,星天牛平均死亡率達77.8%。
線蟲: S.feltiae Bj 和 S.carpocapsae MK兩個品系線蟲對星天牛的大齡幼蟲有較強的感染能力,線蟲進入蟲道後,只要溫濕度適宜,就會尋找到星天牛幼蟲,只需4-6天就能將其殺死。
化學防治
利用氧化樂果配煤油防治幼蟲,致死效果可達90%以上。在福建木麻黃上,綠色威雷、甲胺磷、氧化樂果等化學農藥合理的配比,均對星天牛有良好的滅殺效果。
化學藥劑對天牛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但化學藥劑的使用會危害其他非目標物種,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同時,隨著化學藥劑的長期使用,會使天牛的抗藥性增強,防治難度會加大。
引誘劑防治
目前對星天牛的植物源引誘劑主要是從苦棟的揮發物中提取。
以性引誘劑對星天牛有較好的效果,誘捕量顯著。
幼蟲用處
星天牛的幼蟲還是一味中藥,可治療熱病、咽痛、驚風、營養不良及心臟病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