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游

這首詩《昔游》和《壯遊》《遣懷》都是公元七六六年(唐代宗大曆元年)杜甫在夔州所作的自傳性回憶詩,從其中不僅可看到杜甫個人生活,還可以看到當時的社會情況。

基本信息

【名稱】《昔游》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昔游⑴

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台⑵。

寒蕪際碣石,萬里風雲來⑶。

桑柘葉如雨,飛藿共徘徊。

清霜大澤凍,禽獸有餘哀。

是時倉廩實,洞達寰區開⑷。

猛士思滅胡,將帥望三台⑸。

君王無所惜⑹,駕馭英雄材。

幽燕盛用武⑺,供給亦勞哉!

吳門轉粟帛,泛海陵蓬萊⑻。

肉食三十萬,獵射起黃埃⑼。

隔河憶長眺,青歲已摧頹⑽。

不及少年日,無復故人杯⑾。

賦詩獨流涕,亂世想賢才。

有能市駿骨,莫恨少龍媒⑿:

商山議得失,蜀主脫嫌猜。

呂尚封國邑,傅說已鹽梅⒀。

景晏楚山深,水鶴去低回。

龐公任本性,攜子臥蒼苔⒁。

作品注釋

⑴昔:以前,從前。

⑵單父,音善甫,單父台即宓子賤琴台。子賤,孔丘的學生,曾作單父宰,鳴琴而治,後人思之,因名其台曰琴合,在今山東單縣,有的註解說“在今開封”,誤。晚,歲晚。登台當在冬日。

⑶碣石,山名,在幽燕境內。遠望平蕪,直到碣石,萬里風雲,爭來入目。

⑷杜甫與高李同游,在公元七四四、七四五年(天寶三四年)間,“是時”即指此一時期。按高適《宓公琴台詩序》云:“甲申歲,適登子賤琴台,賦詩三首。”甲申是公元七四四年(天寶三載),是其證。仇兆鰲注謂“公遇高李於齊兗,在天寶四載”,誤。“洞達”句,渭道路四通無阻。

⑸猛士想立邊功,將帥想作宰相。三台,三公。蔡夢弼註:“祿山領范陽節度使,求平章事。”

⑹謂對安祿山,有求必應。如公元七四七年(天寶六載),賜祿山鐵券,九載封東平郡王。

⑺幽燕,即指安祿山。

⑻此二句正寫供給之勞。觀此,知唐時,江蘇與山東、河北已通海運。

⑼肉食,指供養之厚。與《後出塞》:“越羅與楚練,照耀輿台軀。”同旨。

⑽浦起龍註:“隔河長眺,正憶登台望碣石時也。”其時方當青壯之年,今則已衰頹矣。

⑾時高李皆亡,欲如昔游時的歡飲,已不可得。

⑿此二句是說只要人主肯求賢才,不必愁沒有賢才。市駿骨,用燕昭王購駿馬骨事。龍媒,良馬,喻賢才。

⒀上四句舉史實為“有能”二句作證。漢高祖、蜀先主、周文王、武王和殷高宗,便是能市駿骨的;四皓、諸葛亮、呂尚和傅說,便是“龍媒”了。商山,商山四皓。漢高祖欲廢太子,四人調護之。蜀主,劉備。《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上。”故曰脫嫌猜。周武王封呂尚於齊。殷高宗以博說為相。《尚書·說命篇》:“若作和羹,爾為鹽梅!”鹽成梅酸,為調羹所需,如賢才為國所急。

⒁末四句自嘆老困乾楚山,非治亂賢才,只能如龐德公(三國時人)之攜妻子,隱鹿門山而已。

作品簡析

這首詩和《壯遊》《遣懷》都是公元七六六年(唐代宗大曆元年)杜甫在夔州所作的自傳性回憶詩,從其中不僅可看到杜甫個人生活,還可以看到當時的社會情況。這一篇《昔游》專憶與高適李白游宋、齊事,可作《壯遊》的補充。全詩分三段。開頭前八句是首段,寫登合所見所聞。中間十二句為次段,寫當時環境,是登台所感。最後十六句為末段,是前兩段的反面,寫自己由壯而老,時代則由治而亂。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昔游

(清)田蘭芳
石仙堂(1)畔柏髯蒼,今是園中竹逕涼。歡喜西阾容載酒,忸怩北鄙許升堂。
盤霜一隼爭新擊,戀帽雙花固晚香。回首昔游如夢裡,鄉思飛絮兩茫茫。 
 清田蘭芳《逸德軒詩集》
注釋:(1)石仙堂:明代兵部尚書袁可立堂號,在河南睢州(今睢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