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紱北京八景圖

明王紱北京八景圖

《明王紱北京八景圖》是明代王紱的畫作,此捲圖中八景各自獨立為單幅。依次為《金台夕照》、《太液晴波》、《瓊島春雲》、《玉泉垂虹》、《居庸疊翠》、《薊門煙樹》。

基本信息

【名稱】明王紱北京八景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中國歷史博物館
【簡介】
卷 ,明,紙本,墨筆,縱:42.1厘米,橫:2006.5厘米
此捲圖中八景各自獨立為單幅。依次為《金台夕照》、《太液晴波》、《瓊島春雲》、《玉泉垂虹》、《居庸疊翠》、《薊門煙樹》、《盧溝曉月》、《西山霽雪》。此圖卷著錄見於《石渠寶籍續編》。畫無名款,滿末均鈐“中書舍人”、“王氏孟端”二印,疑為後加。圖後均有景觀說明一則及胡儼等七人的題詩。卷前引首有胡廣於明永樂十二年(1414)撰寫的《北京八景圖詩序》。這裡選兩幅:《太液清波》、《居庸疊翠》。近山用短披麻皴,松秀華潤,苔點繁密,狀似碎石,沉著有力。遠山經常一抹,平塗擦染,高曠空靈。凡屋舍、橋亭、人物、煙雲、流水、無不精緻有神;整個作品風韻別致,有宋元山水畫的遺意。
《太液晴波》:繪明皇城之西太液池景色。池水寬廣,菱荷遍布;中有亭榭,長橋臥波。池畔瓊華島及土台上松繪蒼然。
《居庸疊翠》:繪都城西北居庸關景色。山崖峻絕,層巒疊翠;兩山夾峙,中有石城,南北設門,置軍衛以守之。
《盧溝曉月》:繪京城西南盧溝橋景色。河流逶迤寬廣,拱形石橋橫臥。橋路西通關陝,南達江淮,是京城進出的重要關口。橋上行人、乘騎、擔夫,來往絡繹不絕;兩旁石欄雕刻石獅,奇巧生動。河岸上坡石雜樹,遠山重重,煙霧瀰漫。明月高懸西天,曙色蒙蒙。
《西山霽雪》:繪都城之西西山雪後景色。西山屬太行山脈系。連岡疊岫,上乾雲霄;古樹蒼勁,亭榭隱現;大雪初霽,銀裝素裹,若屑瓊雕玉。
卷中八景,氣象各異。近山短披麻皴,松秀華滋,苔點繁密,狀似碎石,沉著有力;遠山一抹,平塗擦染,高曠空靈。凡屋舍、橋亭、人物、雲煙、流水、無不精緻,別有神韻,尚有宋、元山水畫遺意。圖卷隨無名款,但卻是王紱繪畫的風格。

作者簡介

王紱(公元1362-1416年),一名芾,字孟端,號友石,江蘇無錫人,曾隱居九龍(今惠山),自號九龍山人。洪武時生員,永樂初供事文淵閣,官中書舍人。以墨竹名天下,筆致縱橫灑落,能於運勁中見姿媚,得文同、吳鎮遺法。山水多學王蒙,風格蒼盛,平遠之景則近瓚。能詩,著有《書畫傳習錄》、《友石山房集》。
另文:王紱(1362~1416),明代畫家,字孟端,一作芾,又作黻,後以字為名,號友石生,江蘇無錫人。洪武十一年到京供職,後謫戍山西大同。建文元年被釋放南歸,隱居無錫九龍山,故又號九龍山人。永樂元年因善書法而被薦入文淵閣,官至中書舍人。
其書法,少習王羲之,後出入晉宋之間。山水、墨竹及人物畫,吸取宋元諸家畫法,形成自己風格。山水畫有繁簡兩種畫法,繁筆線條較長,轉折靈活,多用中鋒,主要宗王蒙、吳鎮筆法。簡筆則乾筆、偏鋒、皴擦並用,來自黃公望、倪瓚。墨竹畫多受文同影響,靈活穩健,含有書法特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