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明代書法家戴易的這件隸書七言詩軸 ,縱134.9厘米,橫58.3厘米,現藏於南京博物院。其正文為陸游詩句:“風來松度龍吟曲,雨過庭余鳥跡書。”落款:“漫錄放翁句,山陰南枝戴易。時己卯暮秋,燈下書,年七十有九。”
書法賞析
該作品以渴筆取勁,時有行書筆意,用筆蒼古而又刻意出新。說這件作品“刻意出新”,更多的是對其歷史意義而非藝術價值的評價。戴易作為明朝遺民群體中的一員,出於對故國的眷念和身世的哀痛,加之傾瀉積愫的訴求,決定了他在藝術旨趣上進入書法的“異格”一流。所謂“異格”,就是一反清代前期完全是沿襲明代摹古的“帖學”道路,轉而追求個性表現,崇尚獨特和倔強的意趣,進而刻意出新———至於能否成功,好像未做太多的考慮。因此,儘管戴易“刻意出新”的書法在清代三百年中幾無影響,但在當時書法變革的潮流中仍有其積極的現實意義。
戴易此作遠離漢隸風骨,結體易扁平為方正,波磔變長出為緊斂,大量使用楷書筆法,更加誇張行草筆意。儘管取法鄭谷口,但除了波磔筆畫得其幾分形似之外,其餘近乎優孟衣冠。鄭谷口用筆,能準確地把握住篆書的“沉”和隸書的“逸”,點畫既能“樸拙”,又能“遒美”,節奏鏗鏘,韻味十足,表現出他對線條高超的駕馭能力。反觀戴氏線條,用筆荒率,筆法單一,節奏單調,尤其是轉折,已成病疣之狀。其橫豎撇捺,已經形成一種程式和習氣:起筆、收筆重按,行筆輕提形成飛白。如果偶爾出之,可得燥潤相間、遒美蒼勁的效果;但若筆筆如此,就顯得淺白而近俗了。戴氏此作,筆法恣縱荒率,波磔變化不多,體勢多楷書色彩,章法顯出些許凌亂,的確算不上大家水準。但作者處於隸書復甦階段的的作品,其追求“異格”、刻意出新的勇氣是值得後人讚許的。
作者簡介
戴易,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代書畫家。善吟詠,能作徑寸八分書。獨與徐枋友善。徐枋系崇禎壬午舉人,終身布衣,性格峻介,與宣城沈壽民、嘉興巢鳴盛稱“海內三遺民”,詩文、書畫稱譽於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