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城垣史博物館館址位於風景秀麗的南京城牆台城段。該博物館是一座集中收藏、展示和研究南京城牆的專題性歷史類博物館。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山、水、城、林融於一體的自然景色,構成了明城垣史博物館鮮明的特色。
博物館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綜合接待能力的同時,還積極籌備形式多樣的民眾性文化活動。經過多年的建設,明城垣史博物館已經成為展示南京古都特色的“第一視窗、第一形象和第一場館”。2001年,明城垣史博物館被列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明城垣史博物館和城牆管理處積極發揮管理和維修職能,每年承擔多處地段的城牆維修搶險工程,年收運城磚量達40多萬塊。
我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全社會的關心支持下,南京城牆這一歷史文化瑰寶將散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的各項工作也將邁上一個更高的台階。
建館背景
1988年,南京城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南京市政府設立了南京市城牆管理處,作為保護、維修、管理南京城牆的專業機構。1993年9月22日起,南京市城牆管理處歸屬市文物局領導。
1998年5月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正式掛牌成立,與南京市城牆管理處共同承擔南京城牆維修保護的任務,並各有側重。
館藏簡介
明城垣史博物館重點收藏明代銘文城磚及眾多相關的文物資料和文獻資料,標本城磚達600多種,其中還有明代宮廷專用的“金磚”。南京城牆磚文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博物館還收藏有明故宮的基礎木樁和古代戰爭中使用的壘石等文物。館內設有《南京城牆》基本陳列,系統地介紹了南京城牆的歷史沿革、建造特點以及它在中國和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地位和價值。觀眾們常常對陳列中的幾件藏品抱有特別濃厚的興趣:最有趣的一件要算一根粗大彎曲的老樹根,它是在1994年維修太平門段城牆時偶然被發現的。由於樹根年復一年緊貼著城磚,並深入牆體夾縫中頑強地生長,樹皮上竟然也清晰地拓出了城磚銘文“甲首金田”等字樣,這讓人不得不為之驚嘆。另一件珍貴的藏品是一塊刻有“洪武元年”的城磚,它為人們考證南京城牆建造史提供了確切的證據。同時,它也隱藏著一個難解之謎:明初避諱,凡文書中遇“元”字,皆以“原”、“宣”代替,而為什麼這塊城磚會赫然出現在朝陽門上呢?現在仍不得而知。還有一個展品就是磚土笑面小人頭像。它是1957年在拆城工地上被發現的,當時有一塊刻有“懷寧縣”字樣的城磚被跌斷,其間出現了這個似笑非笑、神情古怪的人頭像,它夾在城磚中究竟包含了什麼意義呢?這似乎又是一個難解之謎。在實踐中,博物館專業人員不斷加強研究,深入挖掘南京城牆豐富的文化底蘊,努力使博物館的業務建設達到一個更新更高的水平 。
建築布局
該館籌建於1996年7月,館內設有7個陳列廳及接待廳,展出城垣全貌模型、城磚實物、磚銘拓片以及城牆牆體結構等。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坐落在解放門8號、南京明城牆原址——台城段城牆。這裡東接紫金山,北攬玄武湖,風景十分明麗。
明代南京城垣是世界第一大城,它多為順山而建,留存至今的成了廣大人民民眾登高望遠、俯瞰南京新貌的最佳去處,明城垣中博物館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積極組織觀眾,讓人們在接受歷史、文物知識薰陶的同時,感受南京的巨大變遷和當代生活的美好,更加珍惜南京古老的文化遺存,更加熱愛今天的新南京。
場館特色
關於南京明城牆的長度,明代以來說法不一。在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拆城後的歷次“現狀”調查中,各種數據也多有出入,沒有一個相對科學、統一的認識。為此,2005年11月28日,省市文物局和省測繪局攜手採用高科技測繪手段摸底明城牆,2006年1月28日測繪工作完成。一組令人震撼的數據終於出爐了,南京明城牆總長度為35267米,合35.267公里;其中地面遺存部分25.091公里,遺址部分為10.176公里。明城牆被分成三大類據悉,根據目前南京城牆的現狀,大致將其分為三大類。基本完好類:原城牆保留約三分之一以上,即水平面以上不低於5米。遺蹟類:原城牆保留不足三分之一,即水平面以上,5米以下。
遺址類:原城牆水平面上沒有任何遺存物。
省測繪局有關人士稱,確定上述分類辦法是為了加大南京明城牆的保護範圍,這一划分有三大依據和意義。
首先,統計數據的概念應該更新。1988年,南京城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標誌著有必要從“概念”上對原有認識範圍予以擴大和調整。窗體頂端窗體底端
1958年,在統計城牆“現狀”數據中,使用了“保留”、“拆完”、“城磚拆完,條石保留”和“部分拆除、部分保留”四種概念。
1983年,在對城牆“現狀”調查中,使用了“完整長度”、“半損壞長度”和“缺口長度”三種概念。
1988年,城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再使用這樣的“概念”去統計數據,顯然不利於今後南京城牆的科學保護。
其次,城牆本身也在發生變化,城牆經過大規模搶修和某些地段的環境整治,使原先的“概念”也發生了變化,有必要進行重新確定。自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南京對明城牆的許多地段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和整治,對一些景觀地帶的城牆遺蹟利用明代城磚進行了標誌性修復,與原先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最後、需要重新確認特殊地段城牆的屬性。過去對城牆的各種數據統計,主要是以城牆城磚與條石的存毀多少來確定其屬性。但明代南京城牆有多種砌築方式,其中“包山牆”,因外包城磚被部分或全部拆除,而僅存芯牆就當成完全被拆毀,這與南京城牆構造的特殊性相違背。
現在看來,這樣的山體或芯牆,只要當年築城時曾被充分利用過,且能看出城牆的形態和走勢,就應看成是當年城牆的遺址部分。更何況,地面城磚無存並不代表地下基礎也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