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聖旨碑

明代聖旨碑

明代聖旨碑,一塊現收藏於湖北省荊門市檔案館。該碑刻於明代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雖一分為幾,碑文不全,但“聖旨”二字猶在,核心內容依舊清晰可見:“成化元年,李公思恭,獻大麥50石,小麥350石,谷400石,拯救了襄陽災民。此功德無量。大明成化二年立。”另一塊收藏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大珠山腳下莊先生家。這塊碑首是由優質漢白玉雕鑿而成,高約60多厘米,寬80厘米,厚20厘米;正反兩面都雕有 “二龍戲珠”圖案,正面刻有“聖旨”二字,背面刻的是“皇恩”二字。四條龍栩栩如生,龍鱗凹凸有致,龍爪看起來也非常有力量。

荊門市聖旨碑

明代聖旨碑,現收藏於湖北省荊門市檔案館。該碑刻於明代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雖一分為幾,碑文不全,但“聖旨”二字猶在,核心內容依舊清晰可見:“成化元年,李公思恭,獻大麥50石,小麥350石,谷400石,拯救了襄陽災民。此功德無量。大明成化二年立。”

據《李氏族譜》記載,湖北荊門人氏李思恭,一生勤儉持家,積穀千餘擔,準備為子孫蓋房買田。時值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襄陽發生旱災,不少人活活餓死。當時國庫存糧甚少,於是明憲宗朱見深便下御旨,號召儲糧戶借糧救飢,並在荊門與潛江交界的小蔣湖邊召開了富戶會議,號召借糧。李思恭將家中大部分儲糧借給了國家用於振災,自己卻帶著子孫外出謀食。第二年糧食豐收,皇上親自來還糧,人夫轎馬到了李集,卻找不到李思恭,原來李決定將借糧作為捐糧貢獻給國家,為此便故意迴避了。李思恭的仗義疏財之舉感動了朝廷和明憲宗,於是明憲宗下旨建碑表彰。後人對思恭樂善好施、濟困扶危的精神讚嘆不已,聖旨碑前行人到此止步,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並將此碑邊的堰塘改為碑堰,將小蔣湖改為借糧湖,將李思恭住過的灣子改為借糧灣(碑堰灣)。  明代“聖旨碑”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碑文所宣傳的那種大力弘揚的積德行善、民本誠信思想和行為等,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一是它再現了荊門人民急國家之所急的高尚情懷與光榮傳統。李思恭作為一名普通老百姓,在國家有難時表現出那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奉獻精神,值得後人學習與反思,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二是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封建統治者以誠為本、言而有信的執政理念。

黃島區聖旨碑

黃島區博物館專家鑑定

莊先生家中藏罕見明代聖旨碑 莊先生家中藏罕見明代聖旨碑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大珠山腳下莊先生去外地拜訪朋友時,發現他收藏的一塊碑首雕工特別好,就用自己的一件藝術品交換,然後運回老家的院子裡存放。2016年4月4日,經黃島區博物館專家鑑定,這是一塊明代聖旨碑碑首,雙面雕有二龍戲珠,採用高浮雕的技藝,雕工精湛,對研究當時的雕刻藝術及民俗文化有著重要價值。

雙面雕四龍栩栩如生

這塊碑首是由優質漢白玉雕鑿而成,可能因為年代久遠的緣故,外表滿布許多暗色顆粒,高約60多厘米,寬80厘米,厚20厘米;正反兩面都雕有 “二龍戲珠”圖案,不同的是,正面刻有“聖旨”二字,背面刻的是“皇恩”二字。四條龍栩栩如生,龍鱗凹凸有致,龍爪看起來也非常有力量。

應為明代聖旨碑碑首

4日上午,黃島區博物館館員於元林在仔細看了這塊碑首後認為,這應該是明代聖旨碑碑首。於元林介紹,聖旨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個部分組成,分為功德碑,貞節碑等,一般是由皇帝親批的,所以才雕有龍的圖案並刻上“聖旨”、“皇恩”四字。“明代聖旨碑雕刻的龍有一個比較明顯特點,就是龍爪像鷹爪,而清代的聖旨碑龍爪更像雞爪。”於館員介紹。

有較高研究收藏價值

“這塊碑首採用的是高浮雕的技藝,雕工非常細緻,碑面的立體感很強,四條龍活靈活現,邊緣處的鋸齒紋非常明顯,堪稱精品。”於館員介紹,一般功德碑只在一面雕龍,像兩面都雕有圖案的比較少見,而且保存非常完整,因此顯得更加珍貴,為研究明代的雕刻技藝及民俗文化提供了實物,具有比較重要的研究和收藏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