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明代壁畫
是滇西北少數民族藝術的奇葩,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風姿,吸引著中外藝術家和遊客。
麗江壁畫以白沙大寶積宮為中心,包括琉璃殿、大定閣、福國寺的護法堂,束河的大覺宮和大研鎮的吸依堂等處殘存的壁畫。早年,寒潭寺、萬德宮、木氏故宅、雪崧寺等處也有,但無人護惜,早已記毀麋湮滅。近年限依堂、護法堂的畫,也相繼毀壞,其餘尚基本完好。1957年有關部門曾經組織美術工作者到麗江從事壁畫的臨摹工作,共得臨本130餘件,向全國各大城市巡迴展出,受到好評。1983年4月,又與其他民族的壁畫、崖畫一起,在首都北京展出,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這些寺廟殿堂內的壁畫,題材是宗教人物和傳說。內地的殿堂壁畫,多為一種宗教的內容,而這裡的壁畫,在一個殿堂里,甚至在一幅壁畫裡,常有佛教、道教、喇嘛教三種神像並存的現象。這多種宗教揉合的壁畫,與麗江所處的特殊地位分不開。麗江位於滇藏要衝,同時受漢、藏文化的深刻影響;民族雜居,民眾宗教信仰較為複雜,其中尤以佛、道、喇嘛三教為盛。
在壁畫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大寶積宮,北壁,有一幅“觀音普門品圖”(203×446厘米):正中畫觀音,執法器,坐蓮座上;西側畫人,人遇水、火、盜、虎等場面。畫中有三個旅行的人,各帶包裹雨傘,一遇虎,另一遇盜;左側畫一犯人,赤膊帶枷跪地,一差役揪住他的頭髮,另一差役舉劍欲砍,旁有二吏,指點交談,似主謀者;右側畫一人遇火;這些遇難者,於危急時口念觀世音,就逢凶化吉,虎盜不敢傷人,差人屠劍自斷,火堆變成淺水荷塘。右側下部有一班百姓,向著正中觀音或跪或立,頂禮膜拜。觀音蓮座上有藏文題記。畫雖是明顯的宗教宣傳,但從圖中的官吏、差役、旅人和百姓身上,使人看到明代邊疆社會生活的一些側影。畫的上部,有小觀音八尊,亦各具神態,右上第三尊觀音,倚手沉思,神態特妙。這些場面以山石雲煙隔開,將它有機地組織在一個大畫面里,布局勻稱,錯落有致。在西壁上的<蓮花生祖師圖>,正中畫的是藏傳佛教即喇嘛教的祖師蓮華生。在壁畫中,他頭戴七寶冠,合掌坐於蓮座上,黑衣,頭微傾。座下立二小天女,神態優美,四周畫百工之神,或坐,—或立,或舞,或騎馬、淘米、坐船、打獵、木作、紡織、捕魚、打鐵、砍柴等等,是一幅內容豐富的邊疆社會生活畫卷。
這些壁畫在構圖、布局、線條、色彩的運用上,有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