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道光七年(1827年),南府改為昇平署,隸屬內務府。鹹豐、光緒年間,宮廷演劇興盛一時,曾經在頤和園設立昇平署分支機構,伺候慈禧太后。辛亥革命後,昇平署隨著清王朝一起退出了歷史舞台。據《京都古戲樓》中記載:“清初,宮中奏樂和演劇沿用明制,由教坊司、鐘鼓司承應。康熙年間,專門設立演劇機構,稱南府,地點在南花園。”
《宸垣識略》中描述:“南花園在西苑門迤西,明時為灰池,種植瓜蔬,今改南府,為梨園子弟所局。”
昇平署體制龐大,嘉慶年間有人員700名左右。到光緒年間,所屬人員也有380餘名,內設工程處、錢糧處、內學、中和樂、盔頭作、檔案房等機構。演員由內學和外學組成,可演出規模宏偉的宮廷大戲,也可承應各種小戲、小唱,主要演唱崑曲、弋陽腔和京劇等。
慈禧太后嗜好戲曲,幾乎天天必看。她住頤和園期間,昇平署最為忙碌,要用40多輛大車拉著箱籠行頭來回跑。
昇平署檔案收儲多部宮廷大戲的劇本,如《勸善金科》、《目蓮救母》、《昇平寶筏》、《西遊記》)、《鼎峙春秋》、《三國演義》、《忠義璇圖》、《水滸傳》、《昭代簫韶》、《楊家將》、《封神天榜》、《封神演義》等。這些劇本一律用白皮紙毛筆書寫,明黃紙做封面、封底,封面上貼紅色紙簽,寫著戲名,專供慈禧太后翻看,稱為安殿本。
特點
昇平署院子是保存較好的一組古建築物,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包括四合院、排房、遊廊、方亭、花園和昇平署戲樓。其中昇平署戲樓是主要建築,在四合院南,由方形重檐歇山頂戲台和七開間卷棚頂後台建築組成,平面呈凸字形,三面敞開的戲台適合觀賞演出。戲台基座高0.8米,台口寬12米,台進深10.8米。台口四根紅漆柱,兩側各有立柱三根。上場門原為城門樣式,寓出將之意。下場門原為宮門形式,寓入相之意。戲台對面是帝王后妃看戲的雙脊勾連搭式大殿,兩側各五間配殿,院中一棵粗大的楓葉樹。
如今,戲台敞開的三面均裝上了木門窗,改為161中學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