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平頤和

昇平頤和——頤和園東有一群南北縱向連線的四合院、三合院房屋,和頤和園大戲台遙遙相望。 頤和園“大戲台”與故宮的“暢音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並稱為三大戲台,而“德和園”“大戲台”又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為了到“大戲台”演戲方便,昇平署人員可直接從頤和園東牆側門進入,之間的南北向街道也因此得名為“昇平署街”(現南院西牆外馬路)。

昇平頤和——頤和園東有一群南北縱向連線的四合院、三合院房屋,和頤和園大戲台遙遙相望。據頤和園文物管理部門介紹,當時這裡的第一個院落是“步軍統領衙門”,是專門負責頤和園保衛工作的部門;第二個院落是“內務府檔房”;第三個院落以北房屋是專為慈禧演戲的梨園戲班。後來人們把這些房舍泛稱為“升平署”,並分“前署”和“後署”,這裡除供太監們排戲、演戲之外,還是教習的場所,屬於“外學”。清末“外學總管”名狄盛寶。
乾隆年間,宮廷里的御前戲班子叫作南府,南府曾設在北京東城區南長街南口內路西。道光年間仍稱南府,後遷至綺春園北側(現101中學操場所在地),同屬圓明園的同樂園大戲樓,戲班即改為昇平署。慈禧重修頤和園時,將昇平署擴大到380餘人。
清代諸帝,無不嗜好戲曲。乾隆時除宮內演戲外,常住的行宮皆有戲台,並設有儲存行頭(戲裝)、切末(道具)的庫房,可隨時擇地安置。頤和園昇平署是在光緒年間指定的專駐之所,其它還有承德避暑山莊、張三營行宮、盤山行宮。慈禧住在頤和園時,最早是在聽鸝館聽戲,但她嫌戲台太小不過癮,就下旨在其六十壽辰時,於仁壽殿後側的“德和園”中修建“大戲台”。頤和園“大戲台”與故宮的“暢音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並稱為三大戲台,而“德和園”“大戲台”又是其中最大的一座。為了到“大戲台”演戲方便,昇平署人員可直接從頤和園東牆側門進入,之間的南北向街道也因此得名為“昇平署街”(現南院西牆外馬路)。譚鑫培、楊小樓、蓋叫天、梅蘭芳等戲曲大師在等候到頤和園大戲台演出的日子裡還曾經住過昇平署。但慈禧不能比乾隆之盛,國家已是財力衰竭,署內各式行頭不能如以前在行宮另備一套,每次演戲都需來回抬運,昇平署人員經常往來於城內和頤和園之間。辛亥革命後,昇平署隨著清朝的滅亡而隨即解散。上溯200多年,這裡所演出劇目加上自編自演的戲,總數不下千餘種,是歷史上少見的。民國時期頤和園曾在昇平署舊址賣過門票,在中央黨校南院東門內原有一酷似旗桿的大柱子,上面曾張貼過梅蘭芳等京劇大師的演出海報。頤和園國小也曾在此處辦過學,解放後一直作為宿舍使用。
1990年海淀文物局把寫有“昇平署”的石牌鑲嵌在故址院牆上,1999年又被定為海淀區暫保文物。2000年,定為海淀區重點保護文物並重新立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