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目錄
目錄目錄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由來和性質
第二節 歷史回顧
第三節 本書內容和程式
第四節 研究方法
(一)植物化學
(二)顯微鏡技術
(三)昆蟲的感覺和行為生理
(四)昆蟲營養
(五)對非營養成分的代謝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昆蟲與植物相互作用的類型和演化
第一節 昆蟲與植物關係的類型或模式
(一)昆蟲採食植物,植物成為昆蟲的獵獲物
(二)昆蟲在植物上寄生,植物成為昆蟲的寄主
(三)昆蟲為植物傳授花粉,植物為昆蟲提供食物
(四)昆蟲攜帶或搬運植物種子,幫助擴散,植物對昆蟲提供食物
(五)昆蟲幫助植物克服與其競爭的其它植物,植物為昆蟲提供食物和居住場所
(六)昆蟲抵禦植物的採食者或寄生者,植物為昆蟲提供食物和居住場所
(七)昆蟲為植物收集營養成分
(八)植物捕食昆蟲,昆蟲成為植物的捕獲物
(九)植物對昆蟲的天敵起招引或指示作用
第二節 昆蟲對植物的利用
(一)對營養成分的獲得
(二)對其它有用物質的獲得
(三)適宜小生境和居住場所的獲得
(四)昆蟲利用植物隱伏及擬態以躲避天敵
第三節 植物對昆蟲的反應和依賴
(一)在生長上的反應
(二)化學驅拒和抗生作用
(三)以昆蟲作為食物
(四)依賴昆蟲傳授花粉和散布種子
(五)依賴和利用昆蟲的保護作用
第四節 昆蟲與植物關係的演化
第五節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植物對於昆蟲的防禦:化學因素
第一節 植物對昆蟲化學防禦的類型
(一)引起昆蟲忌避和抑制其取食的化學因素
(二)影響昆蟲對食物消化和利用的化學因素
(三)影響昆蟲生長發育調節機制的化學因素
第二節 植物的次生性代謝產物及其防禦效應
(一)生物鹼
(二)非蛋白胺基酸
(三)生氰苷
(四)芥子油苷
(五)單萜
(六)倍半萜
(七)雙萜和三萜
(八)酚類物質
第三節 干擾昆蟲對食物利用的化學物質及其作用
(一)丹寧
(二)木質素
(三)糖類衍生物
(四)酚樹脂
(五)抗蛋白酶
第四節 植物其它的化學防禦機制
(一)鹽類和礦物質
(二)營養成分
(三)光合作用類型
第五節 植物主要化學防禦類型的比較
第六節 植物化學防禦機制的演化
第七節 結論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植物對於昆蟲的防禦:形態構造
第一節 有關的植物形態構造
(一)表皮層
(二)周皮
(三)薄壁組織
(四)厚角組織
(五)厚壁組織
(六)木質部
(七)韌皮部
(八)分泌構造
第二節 植物遠距離對昆蟲起作用的形態因素
第三節 植物近距離或通過接觸對昆蟲發生影響的物理因素
(一)毛茸
(二)蠟質
(三)礦物質積存物
(四)分泌物
(五)硬度
第四節 植物其它有關因素的作用
第五節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由昆蟲引起的植物組織增生――蟲癭
第五章 主要植食性昆蟲的類群及其攝食、消化和產卵機制
第一節 主要植食性昆蟲的類群
第二節 食物的性質和昆蟲的攝食機制
(一)食物的性質
(二)攝食機制
(三)涎腺
(四)口器感覺器官
第三節 消化道的適應性
第四節 消化道和其它組織內共生微生物的作用
第五節 產卵機制
第六節 結論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昆蟲對植物的行為反應
第一節 食性類型和行為生理
第二節 對寄主植物及其生境的定向反應
(一)遷移、擴散和覓食
(二)視覺的作用
(三)嗅覺的作用
(四)濕度的影響
第三節 對寄主植物種類和取食、產卵部位的識別
第四節 取食的調節控制
第五節 食性的保持、改變和演化
(一)對寄主植物的“記憶”
(二)食性的改變
(三)食性的演化
第六節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昆蟲與寄主植物的營養關係
第一節 植食性昆蟲的營養需要和營養成分的來源
(一)碳水化合物
(二)蛋白質和胺基酸
(三)脂類物質
(四)脂原因素
(五)維生素
(六)礦物質
第二節 決定營養效應的因素
第三節 主要營養成分的比例和轉化途徑
第四節 植物營養成分的差異對昆蟲的影響
第五節 結論
參考文獻
第八章 昆蟲對植物次生性物質的代謝和利用
第一節 一般的解毒機制和選擇性貯存
(一)多功能氧化酶和其它酶系的解毒作用
(二)對植物有毒物質的選擇性貯存(選貯)
(三)對植物有毒物質的分子識別
第二節 對有激素活性物質的代謝適應
(一)植物激素
(二)植源昆蟲激素
第三節 對色素的吸收、代謝和利用
(一)類胡蘿蔔素
(二)醌色素
(三)黃酮
第四節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九章 植物的抗蟲性和抗蟲品種的培育
第一節 植物抗蟲性的涵義和類別
第二節 生態抗蟲性
(一)物候學上的不協調
(二)誘導抗蟲性
第三節 遺傳抗蟲性
(一)影響昆蟲行為反應的抗蟲性
(二)影響昆蟲代謝過程的抗蟲性
(三)基因控制的表型抗蟲性
(四)植物的耐害性所造成的抗蟲性
第四節 影響植物抗蟲性的表達和穩定的遺傳因素
(一)抗蟲性的遺傳表達
(二)抗蟲性的穩定程度
第五節 影響抗蟲性幅度和表現的環境因素
(一)溫度
(二)光照
(三)土壤肥力
(四)土壤含水量
(五)農藥的施用
(六)其它
第六節 培育農作物抗蟲性的方案
(一)尋找抗蟲性的來源
(二)對抗蟲性的測定
(三)抗蟲品系的培育
(四)研究抗蟲性的緣由
(五)對培育成的抗蟲品系進行估價
第七節 作物抗蟲品系在害蟲治理中的地位
第八節 結論
參考文獻
第十章 昆蟲與花
第一節 傳粉昆蟲的類群和適應性
(一)鞘翅目
(二)雙翅目
(三)鱗翅目
(四)膜翅目
(五)其它
第二節 花香對昆蟲傳粉所起的作用
第三節 花的形態和顏色對昆蟲傳粉所起的作用
第四節 昆蟲從花獲得食物
(一)傳粉昆蟲採食的行為和生理
(二)花蜜的分泌及其營養價值
(三)花粉的營養價值
第五節 結論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關於植食性昆蟲的種下分化和種類多樣化
第一節 昆蟲種類多樣化的原因和適應意義
第二節 寄主植物對昆蟲種下分化和新種形成的影響
(一)異域型的種下分化
(二)同域型的種下分化
第三節 對植食性昆蟲種下分化或新種形成的驗證
(一)雜交試驗
(二)染色體分析
(三)同工酶的分析
第四節 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一)昆蟲與植物名稱索引
(二)名詞索引
...(顯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