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它是一種以繩線串懸於旱菸管下或腰間,用作貯存旱菸絲的空腹、廣口、覆有蓋,大似猴頭,小僅盈寸的小囊盒。在旱菸袋(桿)下(或腰間)用繩子系墜著裝菸絲用的深腹、廣口、有蓋的小玩意兒,又稱旱菸盒、旱菸鐵罐、旱菸囊、旱菸鼻子、旱菸疙瘩等等。
旱菸盒進入上層及文人社會,即被視作身份地位的象徵和觀賞把玩之物。明清兩代,雕刻工藝正值鼎盛期,其中一部分選材精細的旱菸盒被文人雅士、名人刻家及宮廷藝匠精心雕琢成千姿百態的器形。又將民間傳說、戲曲故事、魚雁花草、龍鳳鳥獸和吉祥紋飾融附鐫刻其上,使不足三寸乾坤的小小旱菸盒成為賞用兩兼、風格獨特的明清工藝珍玩。
早在明末,旱菸壺的使用就已經比較廣泛了。明末清初人士沈赤然在《寒夜縱談》中描述晚明吸菸情景時說:“菸草產自閩中……末年遂遍地種矣。男女老少,無不手一管,腰一囊。”“管”指的是旱菸管,“囊”便是旱菸壺了。
身份認定
旱菸壺進入文人及上流社會之後,即被視作身份、地位的象徵,併兼作觀賞、把玩佩飾之用。旱菸壺盛行的明清時期正值我國竹木牙角雕刻藝術的鼎盛期,刻匠及文人雅士在製作旱菸壺時,或雕竹鏤木、剔犀刻銅,或范匏琢角、錯銀貼黃,或燒瓷嵌骨、髹漆鑲鈿,廣施百技,博取殊材,在這不足三寸之軀上充分發揮了他們嫻熟精湛的治器功夫和手藝。
傳說
明清兩代也是我國民間神話、傳說、曲藝等文化藝術承前啟後、不斷創新的繁榮時期,刻匠們把寓喻這些內容的圖符和紋飾大量使用到旱菸壺上。被藝匠們鐫鏤刻畫得神采飛揚、惟妙惟肖的祥禽瑞獸、鳥魚花蟲、故事人物及吉祥物,又使旱菸壺出落得煥采脫俗,清雅神奇。因菸絲為冬粉狀,旱菸壺的造形不受被貯物拘束,可任憑匠師們馳騁無窮的想像力,故其外型被雕琢成扁壺、球瓶、八楞罐、六方樽;似鼓墩、熏鼎、簍籃、圖騰柱,或肖形瓜果、禽獸、人物、魚螺等等,變化萬端、千姿百態,使盈手可握的小小旱菸壺透溢出惹人痴醉的盈盈靈氣。
爭奇斗姿的明清旱菸壺不僅傳承著中華古老文化的遺韻和傳統雕刻工藝的軌跡,也為後人留下了窺視明清兩代我國各民族、各地域的鄉俚習俗、市井風情、民間傳說及雕刻風格的可貴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