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成立

博物館成立於1984年5月。此前,文廟建築群除大成殿保持原貌外,兩廡、憩息室等建築殘破不堪。經過幾次大規模的維修及幾代博物館管理人員的不懈努力,這座明朝建築群恢復了昔日風采。文廟建築群座北朝南,自前至後三重院落作台階式上升,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布局嚴謹,保持了中國傳統宮殿式的建築特徵。尤其古建築雕樑畫棟,美侖美奐,泮池水波蕩漾,花兒嫣紅,草兒碧綠,使旬陽博物館在濃郁的古韻中又不失生機與活力。中院的西北角,有一千餘年的古柏,樹幹粗可連抱,黛色參天。古柏旁立有一明代碑石,鐫刻明萬曆四十四年旬陽知縣陳士龍的《重修儒學碑記》。其碑以石叩擊,響聲清細如銅,與古柏合稱“柏蔭銅碑”,為旬陽一大奇觀。
概況
旬陽縣博物館成立於1984年5月,以旬陽文廟作館(所)址,位於旬陽縣城關鎮人民路10號院,2003年11月成立文管所,與博物館合署辦公。占地24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近1700平方米。內設行政組、業務組。有藏品保管、陳列、宣教、田野文物調查保護、安全保衛、財會(文檔)等中、初級文博專業技術人員(含兼職管理人員)12名。本館已收藏各類文物2000餘件。現有基本陳列室兩個,即“戰國秦漢文物展廳”和“新出土文物展廳”。作為安康市目前唯一的一個縣級博物館,館內配備有專職講解員及其接待人員,年平均接待觀眾約三至五千人。文物徵集與科學研究也不斷取得成績,曾多次受到省文物局、市文化文物局的表彰獎勵。因而早在1994年即被旬陽縣文教局確定為全縣中國小德育基地,1995年被中共陝西省委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被共青團陝西省委命名為陝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旬陽縣城是目前國內唯一、世界罕見的天然太極城,漢江和旬河在旬陽縣城交匯,由於億萬年來旬河河床不斷下切浸蝕、沉澱堆積,使河床形成“S”型圖案繞城而過,伊然組成一幅天然太極圖案。
陰魚島和陽魚島,首尾相逐,對稱互抱,惟妙惟肖。最為奇特的是陰陽魚眼位置分別生長著一棵千年古柏,歷經千年依然枝繁葉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神秘、神奇的天然太極城。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詩句描述:“滿城燈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繞太極”,證明太極城的稱謂由來已久。民國時期,旬陽太極城亦得到國民黨最高階層的讚嘆。民國20年間,旬陽當地大財東張瑞亭之子張飛生,時任國民黨陝西省第二司令、綜合旅長,其父逝世後,國民黨高層蔣介石、於佑任、楊虎城、何應欽、張學良、鄒力子、章孝慈等同署名送墓聯五幅,書:“靈山刻就天書字,旬水繪成太極圖”、“萬卷天書懸靈案,一軸太極掛夜台”、“懷抱一座金城,腰纏兩條玉帶”。其中的“旬水繪成太極圖”和“一軸太極掛夜台”量塊墓碑,2003年在小河北發現並收藏於縣博物館中。
大事記

1、2001年以來連續開展了古民居和石刻為重點的地面遺存調查,陸續發現完殘程度不等的清代民居(包括商房、貨棧等)50餘座(院),還發現石刻(墓碑和古建構件)多件和清代至民國年間的牌匾、楹聯60餘面(對),另有藏量頗為可觀的古舊家具、家譜、神主牌位等。建了初步的檔案,並撰文對外宣傳,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得到省市專家的一致好評。
2、文廟修復工程和博物館藏品庫房建設工程在2001年順利竣工。
3、把萬佛寺22尊石造像遷進文廟,使這組國家珍貴文物得到了安全保護。
4、2002年從民間征回了古匾牌30面,楹聯7對。其中有相當數量已被鑑定為珍貴文物。
5、維修了紅軍烈士(俗稱“老祖”)墓,新修了通向紅軍紀念館的混泥土台階、路面。
6、由縣委宣傳部牽頭,我館組織人員繪製了紅軍故事連環畫,內部出版發行。
7、2004、2005組織人員完成了三處省保單位的紀錄檔案上報工作及文廟、黃洲會館的申報“國保”工作。
8、2002年編印了1989年--2002年的旬陽縣文博紀事300冊。
9、2006年2月安裝了閉路監控、報警設施。
10、2002、2005年被省文物局授予“全省安全工作先進集體”,2003年被省文物局表彰為“創佳評差”最佳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