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分析了古典中國哲學中出現的兩種人類本性的觀念。除此之外,本書重點在於考察一個在中國思想史上經歷了漫長發展歷程的思想的萌芽。這一思想,即人類自然平等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在不斷發展中。
像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數千年等級制度歷史的文明,對於人的觀念會包含“平等”的成分嗎?
作者聚焦於先秦時代中國思想家對“人性”的看法。作者區分出成年人和孩童兩個階段。作為成年人,在評價意義上人與人由於德性有高低,所以不可能獲得平等的對待;但在人之初,所有人都具有人類普遍的特質,從描述意義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同樣成為聖賢的潛質。不論道家和儒家都分享這一共同前提。
由於這一觀念,直接產生了中國主流思想對於教育和楷模的高度重視。因為人天生是平等的,所以通過教育和樹立楷模,所有人都有可能成就理想人格。這一觀念在先秦之後成為中國人建構社會和社會控制的重要內因。
目錄
總序
言前
第一章人性與自然平等
第二章天道與人心
第三章儒家“人”的觀念
第四章通往特權之路
第五章道家“人”的觀念
第六章通往明鏡之路
第七章道路的盡頭
第八章古典的遺產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作者簡介
孟旦,1953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6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隨即被聘為密西根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1973年升任正教授,1991年開始兼任東亞系教授。孟旦教授現為密西根大學哲學及中文榮休教授,並為該校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孟旦教授曾於2003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主講新亞書院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孟旦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The Concept of Man in Early China(1969)、The Concept of Man in Contemporary China(1977)、Images of Human Nature:A Sung Portrait(1988)、The Imperial Style of Inquiry in Tw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