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歷史
1920年12月6日 - 巡洋戰艦“赤城”於吳海軍工廠動工
1925年4月22日 - 下水
1927年3月25日 - 竣工為航空母艦
1935年11月15日 - 編入予備艦、並於佐世保海軍工廠開始改裝工程
1938年8月31日 - 改裝工程完成
12月15日 - 復歸為現役艦
1942年6月5日 - 於中途島海戰嚴重損毀,翌日被驅逐艦以雷擊處分
9月25日 - 除籍
艦名由來
艦名是以關東北部的赤城山來命名。以航空母艦的身份使用山名作來源由艦名的理由(航空母艦大部分是使用飛翔的動物作為命名),將會在後續講述艦種變更的起る。日本海軍的命名慣例論參考日本艦船命名慣例。
建造歷史
根據日本海軍制定的“八八艦隊計畫”,赤城於1920年12月6日作為戰列巡洋艦在吳海軍船廠開工建造,按照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於1922年2月5日暫停,後來因關東大地震之因素1923年日本將停建的赤城號戰鬥巡洋艦改造成航空母艦,1927年完工服役。“赤城”3段飛行甲板呈階梯狀分為3層,上層是起降兩用甲板,中下兩層與雙層機庫相接可供飛機直接起飛,中層甲板供小型飛機起飛,下甲板層較長供大型飛機起飛。上層飛行甲板前端下面是橫跨艦體兩舷的艦橋,為了消除煙囪排煙對飛機著艦造成的不良影響,橫臥式煙囪向下彎曲伸向舷外。安裝10門200毫米口徑火炮,用來打擊巡洋艦等水面目標,1928年,日本海軍名將山本五十六曾出任“赤城”艦長。
近代改造
1935年到1938年“赤城”在佐世保海軍船廠進行了與“加賀”類似的現代化改裝。取消不實用的中下兩層飛行甲板,並將原先中下層飛行甲板改為機庫,擴增機庫的結果使得航艦平時戰備機增加為66架;上層飛行甲板改為全通式,一直延伸至艦首用立柱支撐。升降機3座。艦橋改成島式,考慮航空母艦編隊並行時便於各自的飛機起飛、降落,特別的安裝於艦體左舷,赤城號的飛機可以向右邊盤旋,不會與並行艦的飛機起降發生空中交通衝突,實踐表明並不象想像中的那樣,由於某些原因採用左舷島式上層建築發生的事故更多。
因為預算限制,因此艦用火炮只將原先的十年式高射炮更換了新型的八九式高射炮並未像加賀號一般增設九六式高射機炮,因此在偷襲珍珠港時赤城的防空火力是六艘航艦中最弱的一艘。
戰役
1941年12月7日“赤城”作為日本航空艦隊旗艦,參與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後率領日本航空艦隊向西掃蕩南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域。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中“赤城”被美國海軍艦載轟炸機摧毀。
歷代艦長
梅津良太郎 大佐(1925年12月1日就任)艤裝員長
小林省三郎 大佐(1927年12月1日就任)
山本五十六 大佐(1928年12月10日就任)
小林省三郎 大佐(1929年10月8日就任)再任
北川清 大佐(1929年11月1日就任)
原五郎 大佐(1930年10月26日就任)
和田秀穗 大佐(1930年12月1日就任)
大西次郎 大佐(1931年8月28日就任)
柴山昌生 大佐(1931年12月1日就任)
近藤英次郎 大佐(1932年12月1日就任)
冢原二四三 大佐(1933年10月20日就任)
堀江六郎 大佐(1934年11月1日就任)
松永壽雄 大佐(1935年11月15日就任)
寺田幸吉 大佐(1936年12月1日就任)
茂泉慎一 大佐(1937年8月27日就任)
水野準一 大佐(1937年12月1日就任)
寺岡謹平 大佐(1938年11月15日就任)
草鹿龍之介 大佐(1939年11月15日就任)
伊藤皎 大佐(1940年10月15日就任)
長谷川喜一 大佐(1941年3月25日就任)
青木泰二郎 大佐(1942年4月25日就任)
技術參數
概觀艦種 巡洋戰艦→航空母艦
艦級 天城級(2號艦)
製造廠 廣島縣吳市吳海軍工廠
下訂 {{{下訂}}}
動工 1920年12月6日
下水 1925年4月22日
服役 1927年3月27日
退役
結局 1942年6月6日處分擊沉
除籍 1942年9月25日
性能諸元
排水量 {{{排水}}}
標準排水量 {{{標準}}}
標準排水量 29,500噸
36,500噸(改裝後)
滿載排水量 34364噸
41,300噸(改裝後)
全長 260.67米
249.17米(飛行甲板)
全寬 31.32米
吃水 8.71米
飛行甲板 {{{飛行}}}
鍋爐 {{{鍋爐}}}
動力 技本式蒸氣渦輪引擎8具驅動4具螺旋槳
極速 31.2節
續航距離 8200浬(16節)
出力 133,000匹
安全深度 {{{潛行}}}
乘員 1,630人
艦載機 標準66、備用25
艦戦18、艦爆18、艦攻27(1941年12月)
武裝 新造
10座20厘米艦炮
6座12厘米連裝高角炮
14挺20毫米連裝機槍
改裝後
6座20厘米艦炮
6座12厘米連裝高角炮
14挺20毫米連裝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