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飛龍號航空母艦

日本飛龍號航空母艦

飛龍號是日本帝國海軍的一艘航空母艦,與蒼龍一樣屬於第二次船艦補充計畫(丸二計畫)中建造的艦艇之一,原本是設計成跟蒼龍號相同的第二號同型艦,不過在有了加賀號的改裝經驗與蒼龍號的施工經驗之後,對飛龍號有更多加強修正的設計。尤於完工後與原先最早設計變化很多,最後飛龍與蒼龍的艦型已相差甚遠,於是便獨立成為飛龍級航艦。

簡介

日本飛龍號航空母艦日本飛龍號航空母艦

日本海軍基於“友鶴事件”以及“第四艦隊事件”的教訓,對“飛龍”號的設計也產生影響。飛龍號和蒼龍號比,進一步加強了艦體結構強度,提高了艦艏乾舷,改進了裝甲防護,飛龍號比蒼龍號稍寬一些,排水量比蒼龍號更大,有別於“蒼龍”號的雙船舵設計,“飛龍”號則改為單船舵。飛龍號航空母艦最大的變化是島式上層建築改到了左舷(蒼龍號島式上層建築位於右舷)。當時海軍航空本部對“飛龍號”的設計提出建議,島式上層建築的理想位置應該儘可能靠近船體中部,中部也是煙囪的最好位置,於是乾脆把島式上層建築移到左舷。按日本海軍的邏輯,兩艘姊妹艦在並行時,準備在左邊艦上(蒼龍號)降落的飛機,在上空整理隊形或返航準備降落時,可以向左盤旋;在右邊艦上(飛龍號)降落的飛機可以向右盤旋,兩艦的飛機不會發生空中交通衝突。這種見解在航空母艦“赤城”號和“加賀”號進行現代化改裝的時候就被採納了。但英國航空母艦的實踐已經表明,飛行員在降落過程中一旦碰到麻煩,由於某些原因往往向左轉,左舷島式上層建築造成的降落事故比右舷多一倍。實際上,“赤城”號在“飛龍”號竣工之前完成改裝,實踐表明並不象想像中的那樣,但要補救“飛龍”號上層建築配置在左舷的問題已經來不及了。

作戰經歷

飛龍號1939年7月服役後與蒼龍號編為第二航空戰隊。1940年飛龍號成為第二航空戰隊司令山口多聞少將的旗艦。1940年加入日軍進駐法屬中南半島的支援任務。 1941年12月7日,第二航空戰隊飛龍號和蒼龍號作為6艘航空母艦的組成部分參與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的作戰行動。在返航途中,飛龍號和蒼龍號又奉命支援攻占威克島的作戰。1942年初,第二航空戰隊飛龍號與蒼龍號南下支援進攻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作戰。2月15日,第二航空戰隊與第一航空戰隊(赤城號和加賀號)匯合。2月19日,一、二航空戰隊空襲澳大利亞達爾文港;3月協助攻占荷屬東印度群島。1942年4月,第一、二航空戰隊與第五航空戰隊(翔鶴號和瑞鶴號)匯合對印度洋英國海軍進行掃蕩(除加賀號外)。空襲了錫蘭的英國海軍基地科倫坡和亭可里蘭,擊沉了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多塞特郡號、康沃爾號等艦艇。

1942年6月,日本聯合艦隊的赤城號、加賀號、飛龍號和蒼龍號參與中途島戰役。6月4日赤城號、加賀號和蒼龍號同時遭到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的俯衝轟炸機攻擊而被摧毀。當時日軍僅剩飛龍號可以作戰,指揮權移至飛龍號的第二航空戰隊司令山口多聞少將,隨後飛龍號發動反擊,其艦載機重創了約克城號航空母艦,命中炸彈三枚、魚雷兩條(約克城號最後被日本潛艇擊沉)。當天,企業號起飛的俯衝轟炸機(有部分原屬約克城號)命中飛龍號4枚炸彈。第二天因無法挽救由驅逐艦捲雲號發射魚雷擊沉飛龍號。山口多聞拒絕離艦,隨飛龍號一起沉沒。 1942年9月25日除籍。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15900噸,公試排水量20165噸,滿載排水量21900噸

總長227.35米,寬22.32米,型深20.5米,吃水7.84米

飛行甲板長216.9米,寬27米

動力裝置:8座鍋爐,4台蒸汽輪機,4軸,主機輸出功率153,000馬力

最大航速34.3節,續航力7670海里/18節

武備:雙聯裝127毫米口徑高平兩用炮6座,三聯裝25毫米口徑高射炮7座,雙聯25毫米口徑高射炮5座

艦載機:64架(含備用機最多可達73架)。21架戰鬥機、21架俯衝轟炸機、21架攻擊機(1941年6月)

艦員編制:1101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