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七顆銅豌豆

日本的七顆銅豌豆

《日本的七顆銅豌豆》是作者在日本生活中對日本傳統文化的認識與見解。 為了尋找“銅豌豆”與日本的接點,作者專門請教了漢學家佐藤晴彥教授,書中還專門寫了村上春樹的事兒。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日本的七顆銅豌豆》是作者在日本生活中對日本傳統文化的認識與見解。

為了尋找“銅豌豆”與日本的接點,作者專門請教了漢學家佐藤晴彥教授,書中還專門寫了村上春樹的事兒。

作者簡介

毛丹青,1962年出生於北京,1985年北京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87年赴日留學後經商.遊歷過許多國家。2000年後棄商從文.除日文著書《日本蟲眼紀行》(文藝春秋)系列,榮獲日本第28屆藍海文學獎以外,還出版了中文圖書《狂走日本》閒走日本》(上海文藝出版社)等多部,並有翻譯書《禪與中國》(台灣桂冠圖書公司)、《嘆異抄》(文津出版社)、《出家與其弟子》(遼寧教育出版社)等多部。其中,日文著書多次被用於日本大學的高考試題,並成為日本中學的國語選讀教材。

目錄

第1顆

蒸不爛

1.會顯靈的木牌子

2.導盲犬的眼睛

3.裝蹄師的一生

4.北海道大叔的真情

5.若葉莊裡的青春

6.日本感人的婚宴賀詞

7.一位友人的神秘死亡

8.僧侶與藝伎的妖艷戀情

9.為死者守屍6個小時

10.我課堂上的日本老人

第2顆

煮不熟

1.天草少女之歌

2.直子的微笑

3.左官絹香一天到晚畫圖圈兒

4.梅田站台下咖啡屋裡的微笑

5.日本歌舞伎的師母阿國

6.日本女人的家教觀

7.一個日本女大學生叫我驚著了

8.日本人當中的無厘頭

9.舞女綺麗的一生

10.日本家庭主婦的絕頂智慧

11.我是如何跟日本女編輯看稿子的

第3顆

捶不扁

1.頭老牛的眼淚曾經救了他的命

2.與日本眾僧的零距離接觸

3.一位中國漁民在日本的傳奇故事

4.有精靈的花市與花寺

5.京都無比幸福的兩隻鳥兒

6.人的肚子就是魚的天堂

7.櫻花樹下的貓事

8.日本人的便當也是對死者表達的敬意

9.黑貓救麻雀

10.我的日本輪椅學生

第4顆

炒不爆

1.中國小說的日本書名

2.叫人覺得滑稽的日本人

3.日語是世界上最可憐的小語種

4.國際婚變中的語言孤島

5.有一種文體可以拒絕主語

6.語言是否有呼吸

7.“華流”一詞在日本很尷尬

8.日語難道是一碗大醬湯

9.外語疲勞了,好像陷入了泥潭

10.文豪與畫家

11.是否被誤讀了

第5顆

響噹噹

1.和莫言一起走近川端康成

2.日本僧侶的絕妙生意經

3.東京擺放了許多盒子

4.對東京的不同解讀

5.活著的傳統能夠給人一種心有靈犀的神諭

6.有些感覺唯有你不經意的時候才能獲得

7.東京的鴨子靠河水,但烏鴉靠垃圾

8.京都的秋天是否跟盛唐一樣

9.他的職業叫“天師”

10.一位日本漢學家與我的交往

第6顆

泡不透

1.日本漢學家面臨的絕對困境

2.研究日本人是不是一個大學問

3.櫻花真是如此美麗么

4.日本人的宗教感覺

5.中國文學要從漢學家突圍

6.中日友好的橋樑不應該是單行線

7.日本人縱火的深層心理

8.收攏漢學家是中國文學走出國門的第一步

9.村上春樹過人之處並非他的文學

10.一個日本少年剖腹自殺之謎

第7顆

熏不乾

1.日本人的上海病

2.大牌導演山田洋次的中國情緒

3.浮出海面

4.村上春樹的鐵人相

5.海灘上的尖叫

6.《菊與刀》寫的是死了的日本文化

7.日本人正進入“夕陽紅”消費時代

8.壽司的樣子很像一把日本刀

9.教你如何識別真假舞伎

後記

……

序言

我把自己看成為一個行走的人,有時就像看別人一樣。如果坐下來看別人走,也許會受到一種鼓舞,因為別人的走對自己的不走也許是一種嘲諷。同樣的道理,從小喜歡吃豌豆,看到別人吃自己也受鼓舞。有一次看到兩位老北京一邊喝酒一邊吃豌豆,結果豌豆皮堆滿了一桌子,弄得兩位長者誰也看不見誰了,十分滑稽。但同時也十分叫人振奮。

二十多年前剛到日本的時候,住在鄉下,最先看到行走的日本人是一位老太太,我發現她的手指頭很粗,胳膊上的筋絡十分明顯,猶如老樹的盤根一樣。她一家都是農戶,兒孫滿堂,這么大歲數了,白天還開拖拉機,在田裡開來開去。她的腰很彎,彎得像貓剛剛睡醒以後弓起來的背。可是。就是這么一位日本老太太,每天清晨都要行走!無論是颳風。還是下雨,她從不間斷。有一天,颱風來了。一大早她一個人又出去了,沿路實在走不動的時候,乾脆就地趴下,整個彎曲的身體死死地蓋在冰冷的地上。跟颱風抗衡,一直等到突襲而來的大風颳走以後,她才慢慢地起身,一個人繼續往前走。

後來,我聽她的家人說:“老太太每天早上都去寺院拜佛,幾十年如一日。有回住了醫院,實在去不了。可一到清晨的鐘點。她就朝著寺院的方向嘟囔阿彌陀佛,別的什麼都不理睬。”

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鄉下的老婦人如此執著呢?儘管那段時間我經常能遇見她,但從未直接打聽過,因為畢竟是人家私下的事兒,作為一個局外人,我挺難開口的。到了後來,我才知道她家是種豌豆的農家,看上去一片綠油油的莊稼地,怪我五穀不分,當時也沒看出個究竟。

於是,這樣一個細節留給我的是一個謎。當然。退一步說。剮使我直接問問她幹嗎老去拜佛,只要她樂意,其實也無妨大局。說不定日本老太太一見有人跟她聊天也會高興。但最終。我還是沒問她,把對日本人的好奇暫時留下來了。

不用說,好奇是可以留下的,可以留到心裏面去。但好奇本身會增長,而且隨著旅居日本的年頭越來越長,類似這樣的情景時有發生,有的令人莫名其妙。有的讓人感嘆,甚至佩服,當然也有的叫人厭惡!

我對日本的觀察來源於日常的生活,好奇心的產生幾乎全部可以落實到某一件事情上,或者跟剛才的日本老太太一樣,可以落實到某一個具體的人身上。正因為如此,揭開日本這個謎的願望反倒變得不像願望了,比起得到一個什麼正確答案來說,我更關注的是日常的日本情景和日本人,這些元素究竟是如何使我產生的好奇心呢?這個謎也許是我自己設定的。

打個比方說,有時看日本地圖。越看越覺得它像一顆很大的豌豆,北海道是尖兒,九州是尾巴,我所定居的神戶一帶跟豌豆的肚子一樣,處於中心,包括京都、大阪在內,偶爾也跟日本友人說。日本文化的中心之所以在京都的一個重要理由是因為豌豆中間的這顆豆兒最有營養,靠其他豆兒的供給自然得意。聽了我這段歪論。不少日本友人竟然捧腹大笑,也不知是贊同,還是反對。

為了編輯這本書,夏天回北京跟責任編輯和美術設計商量。我們一邊喝酒一邊吃豌豆,冷不丁,編輯告訴我元曲里有個著名的段子專門說豌豆,但說的是銅豌豆,所謂“銅”無非是比喻那些頑固不化的性格。經證實,原來是出自“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的關漢卿,原話是這樣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好一個精彩比喻,連同日本地圖的豌豆模樣,實在叫我覺得有趣。因為“理論是灰色的,生活才是常青樹”,這是我旅日生涯當中最信奉的一句話,而且我相信,具有說服力的日本文化研究往往都是從腳下開始的,細節的描述與記錄不可缺少。

這么多年,日本所有的道都府縣。我都去過,一路上所見的人和所遇到的事兒很像宮崎駿的動漫電影,全都活靈活現,同時也一直啟動著我的所想所思。如果借用“銅豌豆”這個概念也能拿日本說把事兒的話,反倒覺得輕鬆起來。日本與我的日常是緊密相連的,因為我的生活決定了這樣一個格局。與此同時,日常的細節也成了我的視線,誘發思考的第一素材,我願意珍惜它,也願意描寫它。--------------------------------------------------------------------------------

編輯本段

後記

其實,為了尋找“銅豌豆”與日本的接點,我專門請教了漢學家佐藤晴彥教授,起先他沒有找到,可過後不久。他打電話告訴我找到了一本厚厚的日文書。專門解釋“銅豌豆”的語法現象,比如說“響噹噹”屬於三音節形容詞之類。聽上去都是相當職業的語言研究。無論比喻如何,同樣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中國與日本,誰都覺得彼此近乎。哪怕讀不出對方的標準音,光看看文字也能疏通個大概。

本書用幾篇專門寫了村上春樹的事兒,回頭看,這也許是我對日本文化的另類好奇。有了好奇。‘總把對方看成一個謎,有時能看清。可有時怎么看也看不清。村上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很標準的銅豌豆,不跟別人一樣,性格獨特,像謎團一樣繚繞於文壇之上,很神秘很酷。但更多的時候卻免不了遭受日本文人的白眼。以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為代表作,村上春樹在中國的知名度相當高,乃至日本的政府官員都說:“誰想了解當代的日本文化,知道兩個M就行了!”

他說的意思是“漫畫”與“村上”,前者叫Manga,後者叫Murakami,字頭趕巧都是“M”。我對村上春樹好奇的直接原因並不在日本,而恰恰反過來,先是覺得中國有這么多冬粉令人不可思議,二是書市上常擺他的書,其速度之快。超過其他國家的翻譯版本。儘管這樣一個局面跟翻譯家的努力有關,但比起其他日本文學作品來說。村上之於中國“火”的現象是異常的。

當然,評論村上春樹還有另外一個背景,因為我周圍的許多日本文人對他不屑一顧。這樣一個跨越地域的認知落差刺激了我的好奇心。為此,往後打算寫本書的念頭都有了。

總之,“行走”的概念是一次次的移動。包括地理上與文化上的行走。置換時空,穿梭於兩種文化的內部。忽近忽遠,時而看清,時而又看不清。同樣的道理,用“銅豌豆”形容別人頑固,也說明了我自個兒的偏執。行走可以“狂”。可以“閒”,但也可以“迷”,“迷”意味思考的開始與行走的繼續。

最後,衷心感謝中國青年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劉霜女士和美術設計張亞靜女士,她們對我的一貫鼓勵自當摯友真言,專此銘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