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版業
正文
出版物品種和數量在亞洲居領先地位。歷史沿革20世紀初,三省堂、實業之日本社和講談社是日本主要出版社。1909年,

出版機構1986年日本擁有出版社4183家,其中資本5001萬至 1億日元的88家,1億日元以上的103家。年度出書100種以上的出版社61家,年度出書50~100種的有78家,其餘近4000家年度出書不足50種。80%的出版社集中在東京,10%在大阪和京都,10%分布在各地。主要的大型出版社有:講談社、岩波書店、國小館、平凡社、集英社、學習研究社、三省堂、丸善等。主要的政府出版機構是:大藏省印刷局。
發行方式日本書刊營業總額的60%多是通過出版社—批發公司—書店這一重要發行渠道實現;20%通過出版社直接向圖書館、學校、大學生協會、圖書俱樂部、讀者銷售, 或以分期付款方式送貨上門實現;其餘份額,則通過各種零售渠道實現。從1953年開始實行定價銷售制和定價寄銷制,即再版制度。從1980年開始實行新再販制度,允許出版社指定部分圖書和期刊為“非再販品”,書店可以任意降價銷售。1985年,日本有書刊批發公司150 多家,最大的是東京出版販賣株式會社和日本出版販賣株式會社,這兩家的年度營業額之和占書刊批發營業總額的70%。全國有20000多家書店,絕大多數是小書店。最大的書店是:紀伊國屋書店(東京)、八重洲圖書中心(東京)、三省堂書店(東京)。
行業組織全國性行業組織有:日本書籍出版協會、日本雜誌出版協會、日本出版販賣協會、日本書店聯合會、日本舊書店協會、日本古籍書店協會。
政策與法規政府由文部省負責制定有關發展出版業的政策。根據日本《學校教育法》的規定,中國小使用的教科書須經文部省審定或編寫後交出版社出版發行,私營出版社不得隨意編寫。日本稅收分國家稅收制與地方稅收制兩種。鑒於出版物特殊的銷售方式,政府允許出版商對於因銷售退貨造成的損失調整利潤率,並對存貨造成的損失減稅或免稅。地方當局免徵出版商營業稅,但對外國人的版稅和稿費實行徵稅。為防止國際間雙重徵稅,日本已同31個國家達成所得稅協定。日本是《佛羅倫斯協定》成員國,對進口的教育與文化方面的出版物免稅。1899年加入《伯爾尼公約》。同年,頒布《日本著作權法》。1956年加入《世界著作權公約》。1981年起採用國際標準書號,語區號為 4。1982年實行新的圖書編號法, 即在國際標準書號之後加注日本圖書分類號。
出版近況1985年,年度出書31221種,銷售量12.99億冊。 營業額7122億日元。 1985年,出版期刊3025種,銷售量38.12億份,營業額10295億日元。1985年,進口圖書2892億日元, 主要進口國是美國、英國、聯邦德國、荷蘭;出口圖書2990億日元,主要出口國是美國、澳大利亞、韓國、中國。1985年向中國出口書刊 231億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