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發展經歷
1984年,被窮逼得喘不過氣來的村書記高鳳池,開始帶領村民尋找發展的道路。他走的第一步是向副業開路。種植了80畝甘蔗,開挖了140畝魚塘,同時飼養家禽牲畜,種蘑菇。短短一年,副業收入20萬元。旗忠村找到了自己未來鄉鎮企業發展的第一桶金。
“創業之路十分艱難。”一些老人回憶起過去,還有些唏噓不已。他們清楚地記得,那時的高鳳池,為了創辦第一家企業——上海馬橋電纜廠,經常騎著一輛腳踏車往返於市郊之間,跑科技部門、向專家請教。就是靠著這家電纜廠,旗忠村走向富裕之路。在此基礎上,旗忠村先後辦起了上海旗忠汽車修理廠、上海旗忠高爾夫俱樂部、上海森林體育城有限公司等企業。近年來,旗忠村先後投入6000萬元建造了國際標準網球場、足球場、保齡球館、溫水游泳館、圖書館等一流的文化體育場所。
2002年旗忠村經營總收入14億元,2005年3月,上海市體育局將在旗忠建設一座世界一流大型網球中心,該中心包括一座可容納1.5萬人的開閉式主球場和一座容納6千人的開閉式副球場。
10月31日,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旗忠村文化活動中心門口。”拿到鈔票了伐?”一位紅毛衣村婦剛跨進來,迎面而來的另兩個村民就這樣問道。
在這個“寒冬”來臨之前,旗忠村拿出了一億元巨款分給了村民。全村359戶村民,每戶都拿到了28萬元的“分紅”。不過,其名義是“修繕住房借款”,每個村民需要打一張“借條”。
旗忠,以大師杯網球賽所在地而聞名,稍早之前的1980年代,他們就以農民進工廠、住別墅而被稱為”華東第一村“。
經濟概況

村辦企業的迅速發展,促進全村經濟的發展。以工養農、以工補農的村級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全村組建農業、副業、果樹、蔬菜四個專業隊,完成從家庭小農經濟向專業化、集體化、機械化的現代化農業轉變。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機作業達到國內一流。
旗忠村不僅緊緊抓住了物質文明建設,而且也十分重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他們提出"治村方針",進行"六愛"(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家鄉、愛單位、愛崗位)教育,深入開展建功立業活動和創新風系列活動。
進入2000年後,旗忠村又迎來了第二輪“繁榮”。旗忠村周邊的7個半村的土地(旗忠村本村土地1987年被征完),共13000畝土地,統一以旗忠村的名義被徵用起來,建設成為高爾夫球場、網球館和高檔別墅的聚集區。
這些被徵用的農用地,在村民們看來已經累積出極大的價值。按照2005年旗忠村旗龍置業轉讓股份的價格看,一畝地的收益為100萬以上,13000畝土地的總收益應該高於130億。
10月12日,剛剛落幕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決定。旗忠村的這筆土地“分紅款”,正好發生在中央農村土地流轉新政之後。
旗忠村村委書記高鳳池迴避了本報記者的採訪。此前他透過《中國經營報》,承認了“(旗忠村)部分人年收入確實比較高,分配也不夠公開”。
旗忠村一共發生過兩次大規模征地,一次是在1987年,一次則在2002年以後。尤其後一次征地,使得土地的巨大價值橫亘在了村民面前。
承辦大師杯網球賽,成為這個“華東第一村”近年擴張中最奮力的一跳。其在2002年一舉提出了征地9000畝的宏大計畫,其中,場館建設1000畝,聯動商品房開發8000畝。
社會事業

旗忠村正發展成為上海市一著名參觀、旅遊點每年有二十多萬國內外參觀訪問者慕名到達旗忠村參觀。
中國改革開放形勢,使旗忠村正掀開新的一頁,進入新的建設發展時期。
--1993年旗忠村劃入上海市區,旗忠村人要適應新的形勢,按照上海市區的發展建設規劃,加快建設發展步伐。
--旗忠村要通過自身的建設發展中,推動周圍地區的發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旗忠村要面向國內外,開展交流、加強合作,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引進先進技術和資金,建設成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項目
閔行區馬橋鎮旗忠村素有“華東第一村”美譽,鄧小平、江澤民、朱鎔基、胡錦濤都曾到旗忠村視察。1992年鄧小平南巡來到旗忠村,稱“這裡的國小,是農村最好的國小,這裡有全國最幸福的兒童。”同年,江澤民來旗忠村視察後說:我到過許多國家的農村,有這樣氣派設施的還不多。
1993年9月,朱基視察後說,“旗忠村把農民的房子全拆了,再集中起來蓋,用地比他原來蓋房子的地還節省,房子周圍還有一點綠地。他們靠鄉鎮企業賺錢,很多農民都比較富裕。”朱鎔基多次誇獎說,這裡是“開天闢地第一家”。
“我們村每家都住洋房裡,房前有花圃草地,閉路電視、電話均由村里安裝。蔬菜瓜果、肉食魚類按人免費供應,孩子們的衣食由村里全包。村民年收入人均逾萬元。”65歲的旗忠村老齡委主任金順林驕傲地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