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解剖
旋前圓肌綜合徵
因正中神經在前臂處受旋前圓肌的腫脹壓迫所致。多見於使用前臂從事強體力勞動的男性。表現為在旋前圓肌處有壓痛並可向上下放射,做旋前運動與重複握拳時加重。運動障礙不明顯,或有屈腕或屈拇指各節的障礙(拇長屈肌)以及拇指外展運動的無力(外展拇肌)。手掌及第1~3手指麻木或/及正中神經支配區輕度感覺障礙。
旋前圓肌綜合徵系正中神經和前臂掌側神經在前臂近側受壓後產生的所支配肌肉運動功能障礙等一組症候群,在前臂近段的掌側,正中神經從旋前圓肌肱骨頭和尺骨頭二頭之間穿過,進入指淺屈肌內側頭和外側頭二頭之間的纖維腱弓,潛行於指淺屈肌的深面,在其間分出骨間掌側神經,習慣上將正中神經主幹稱為旋前圓肌綜合徵;將骨間掌側神經受壓稱為骨間掌側神經麻痹綜合徵,但二者在臨床上很難區別,故常將此兩綜合徵通稱為旋前圓肌綜合徵。旋前圓肌綜合徵是由Seyfrarth於1951年首先報導,當時作者所描述的旋前圓肌綜合徵除了旋前圓肌卡壓外,還包括高位的正中神經卡壓,骨間掌側神經麻痹綜合徵由Kilon和Ncvin於1952年報告,故又稱為Kilon-Nevin綜合徵。
前臂神經嵌壓綜合徵
解剖基礎:橈神經是臂叢後束髮出的最後一條粗大神經。在肘關節上方約10cm處,由上臂後方穿過臂外側肌間隔進入肱橈肌與肱肌之間。橈神經主幹有分支支配肱橈肌和橈側腕長伸肌。隨後橈神經分成深、淺二支。深支為運動支,即骨間背側神經,淺支為感覺支。骨間背側神經通過弗羅瑟氏腱弓(旋後肌淺層近端邊緣的腱性增厚,起自肱骨外上髁頂部,纖維向下1cm,然後向上呈半環形附著於外上髁的內側面。相當於肱骨小頭關節面的外側)進入旋後肌深、淺二層之間,並發出肌支支配旋後肌。骨間背側神經出旋後肌後分為二支:一支支配尺側腕伸肌、伸指總肌和小指固有伸肌。另一支支配拇長展肌,拇長、短伸肌和食指固有伸肌。橈神經淺支(感覺支)的終末纖維分布腕部韌帶、關節和第一、二掌骨間皮膚(第一指蹼)。
病因:很多,如脂肪瘤、囊腫、血管瘤、類風濕病變、旋後肌淺層條束狀變性、骨折脫位以及反覆創傷等均可引起神經嵌壓。
臨床表現:發病緩慢。開始時前臂近端疼痛,勞累後加重,隨後伸指肌群力量逐漸減弱,最後喪失伸拇、伸指功能,尺側腕伸肌無力或麻痹,而橈側腕長伸肌正常,感覺無障礙。檢查時於肘前外側,相當於旋後肌或前臂伸肌群處有壓痛。腕背伸肘輕度橈偏、伸拇,指伸總肌功能喪失,虎口區感覺正常。前臂肌肉輕度萎縮,當前臂旋後(手掌轉向前方)抗阻力時有壓痛。肌電圖檢查顯示伸拇、伸指肌有不同程度的纖維震顫。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治療:早期可保守治療,4~6周后無好轉則行手術探查並作松解術。骨折、脫位者首先復位。占位性病變宜早期手術切除。
局部解剖
肱橈肌
位於前臂掌側面的外側部皮下,為長而扁的梭狀肌,起自肱骨外上髁上方,止於橈骨莖突。此肌是屈肘的原動肌,當動作快或對抗阻力時尤其是這樣。此外,在前臂處於旋前位時,它可協助旋後,在旋後位,它又能協助旋前。因此,在肘關節屈曲過程中,它有助於把橈尺關節移向中間位,並保持在那裡。可以把它看作為一塊“調節肌”。
橈側腕屈肌
橈側腕屈肌繫上臂前群淺層肌之一,其外側為旋前圓肌,內側為掌長肌,起自肱骨內上髁和前臂筋膜,止於第2掌骨底。其功能為屈腕,受正中神經(頸6、7、8)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