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良和

施良和

施良和(1924.4.29- 2015.7.20),男,上海人,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中國高分子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1924年4月29日 出生於上海市。
施良和

1944-1947年 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48-1952年 寧波正大火柴廠技師、副廠長。
1953-1956年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56-1981年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1978-1981)。
1978-1982年 中國化學會第20屆理事會理事。
1979-1980年 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化工系訪問學者。
1981-1985年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兼高分子物理研究室主任。
1982年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1983-),中科院高分子物理開放實驗室學委會副主任(1989-)。
1983年 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會聯合會(IUPAC)高分子命名委員會國家代表(1983-1986),委員(1987-1995),聯絡員(1996-)。
1989年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國際編委。
1991年 《高分子學報》副主編,《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副主編。

人物生平

施良和,1924年4月29日出生於上海市的一個職員家庭,父親受過高等教育曾供職洋行。1941年施良和考入當時遷來上海開課的蘇州桃塢中學,該校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的附屬中學。1944年他以畢業班第1名的成績畢業,升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1947 年冬季他學滿學分後畢業,進一家火柴廠任技師、副廠長,1953年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獻身國家的科學研究事業。

技術成就

開拓推廣和提高聚合物分子量測定的研究

施良和進入有機化學研究所後,參加剛成立不久的高分子物理化學組,從事國內尚屬空白的聚合物分子量表征技術的研究。當時,在國內配套技術和支撐環境很差和國外禁運的極端艱難的條件下,一切得自力更生從頭乾起。施良和積極參與了在錢人元的指導下由吳人潔、沈壽彭、張德和研製的光散射儀和示差折光儀等精密儀器。他研製成功一種耐溶劑、耐水和酸的膠黏劑,解決了正八角形散射池的黏合問題(高分子通訊,1958)。在示差折光儀的折射池的設計中,他發現基線不穩定是由溶劑和溶液間的蒸餾所引起,他設計了新折射池解決了問題(化學學報,1957)。儀器研製後他迅速結合國內在研製的10餘種高分子品種開展了多項研究並在1957年的《化學學報》、《科學通報》、《Z.Physik Chem》和1958年的《J.Polymer Sci》上發表文章多篇。1959年他將光散射儀改裝成高溫儀,測定了低壓聚乙烯的重均分子量(高分子通訊,1959)。他還研製成功適用於教學的目視式散射光度計(化學通報,1962),力圖儘快普及光散射法。事實上他在1955年已先後建立了端基滴定、黏度、分級、光散射等一系列方法,使我國這方面的研究迅速與國際並駕齊驅。1958年他積極參與由錢人元倡議舉辦的三期全國性分子量測定訓練班,適時地推廣普及了這些技術。在相應的理論研究方面,他關注實驗準確度的提高和理論基礎的深化。

發展凝膠色譜技術,實現技術更新

20世紀60年代初國際上推出新的一代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測定方法——凝膠色譜法(GPC)。1966年施良和迅速行動,在組內主持研製成功具有分離性能的凝膠,並用一些土辦法替代輸液泵和濃度檢測器,建立了簡易型GPC,同時著手研製當時還禁運的凝膠色譜儀,但是這項工作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斷。後來他與所內分析室合作研製分析微量水的氣相色譜用凝膠固定相——高分子小球,由他負責研製高分子凝膠小球的配方和工藝,分析室檢測其色譜性能,經過70個配方和工藝試驗,首次製成了合格的固定相。根據領導安排由他將製備技術傳授給分析室同志並由後者去工廠推廣。施良和為這方面的研製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1970年8月至1972年1月他在下廠“接受再教育”的過程中積極參加北京印染廠感光尼龍滾筒的技術革新運動受到工人和廠方表揚。1972年他從工廠回所參與恢復高分子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立即與組內同志一起恢復國內第一台GPC儀和二類色譜柱用凝膠的研製,很快取得成功。GPC儀在1975年鑑定後由天津分析儀器廠生產(共200多台),二類GPC柱用凝膠在天津試劑二廠投產。與此同時他和組內同志一起編寫出版《凝膠色譜法》專著,為推廣和普及這項新技術鋪平道路和提供物質基礎。1977年他主持舉辦全國性GPC 訓練班,進一步推動GPC的普及。1981年他主持了在桂林召開的全國第一次凝膠色譜論文報告會,其中半數以上是用國產第一代GPC儀器和凝膠完成的。施良和在GPC的創建和普及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貢獻。除了完成許多套用性研究外,在GPC基礎性研究方面他關注技術的深層次關鍵問題。在GPC色譜峰的濃度依賴性研究中,他發現了重要規律及其理論內涵。試樣在色譜柱的機械裂解的研究中,確立降解規律(J.Liquid Chromatography,1982;色譜,1988),還澄清了逆序GPC色譜峰位移的原因並提出解決辦法(J.Chromatography,1990)。這些文章在國外發表後深受國際同行的關注並得到引用。他在這方面的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3項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和三等各1項。

結合實際、追蹤前沿、擴大研究覆蓋面

1983年施良和被批准為博士研究生導師,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研究領域逐步擴大到高分子物理的許多方面,研究對象涉及聚烯烴、有機矽梯型聚合物、嵌段共聚物、水溶性聚合物、強化採油用的高分子試劑等,研究工作均取得有意義的進展。如在無規聚丙烯的氯化中首次得到不同碳原子上氫的被氯化取代難易程度的定量關係並找到了氯化聚丙烯/EVA是一對新的相容體系。在嵌段共聚物的套用研究中首次發現苯乙烯—二甲基矽氧烷嵌段共聚物塗層的毛細管氣相色譜能對一些難於分離的位置異構體有優良的分離能力。在有機矽梯型聚合物的系統研究中已發表15篇文章,涉及聚苯基倍半矽氧烷的合成、結構表征、立體化學、梯型缺陷的表征和控制、溶液性質、熱降解動力學和機理、接枝改性以及與其他烯類聚合物的在位共混改性,均有建樹,文章受到國際同行關注,已有一家日本公司慕名前來,建議合作,已簽訂一項委託研究契約。最近在強化採油用高分子表面活性劑所進行的界面上分子構象的電子能譜研究,也取得了有意義的結果,有助於深化對它的表面活性的認識。

熱心培養人才和學術交流出版

施良和先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編寫《凝膠色譜法》(1980),《高分子科學的今天和明天》(1994)和《Polymers and Organic Solids》(1997)專著3部,參與主編《高分子詞典》(1997)。1978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他除了在全國性分子量和GPC訓練班外,還主辦過幾次全國性高分子物理測試技術的學習班,對普及高分子物理表征技術起了重要作用。他先後培養出12名博士,4名碩士。1983-1990年任中國科學院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兼職教授負責高分子物理專業課並講授部分課程。他從1958年起積極參與化學通報和高分子通訊編委會工作。現任《高分子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副主編以及其他多種學術刊物編委。他曾被國際著名高分子期刊如英國的《British Polymer Journal》和《Polymer International》,美國的《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聘為編委現仍任後者的國際編委。他曾被選為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會聯合會中高分子命名委員會委員,參與高分子學科中的命名檔案的制訂,1995年按會章規定最長任期12年屆滿後轉任聯絡員。他還任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下化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為我國高分子化學的命名作出了貢獻。

熱心參與國際交往推動學術交流

由於施良和有很好的英語和專業基礎,歷年來在所內外多項涉外工作中他均有貢獻。1981年被任命為化學所副所長後,分管學術與外事。在他推動下國際交往有了進一步發展,促成了多項國際合作研究。在化學所大樓改建時,他促成與英國教育與科學部下一個專門機構合作,對方無償為改建提供技術諮詢,改建工作中吸收了不少新的設計思想,他走訪過10餘個國家並參與組織過多次國際學術會議如中國—西德色譜學術論文報告會(大連,1981),中日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長春,1983),中日雙邊高分子合成及材料科學討論會(北京,1984),第4次亞洲化學會(北京,1991),國際橡膠會議(北京,1992),中英聚合物科學討論會(北京,1992),第34 次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會聯合會化學大會(北京,1993),Beijing Symposium on Polymer Physics(北京,1993),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lymer Physics(西安,1995)。此外,他還主持或參與多本譯著,對促進學術交流起到良好作用。

主要論著

1 施良和.黏度法測定分子量中的動能改正.化學通報,1962:45
2 施良和.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體系的光散射.高分子通訊,1963,15(1):60
3 施良和,趙海泉.聚苯乙烯的無擾尺寸的溶劑依賴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1966,2(1):156
4 施良和,柴志寬,張憲旺等.低滲透極限交聯聚苯乙烯凝膠色譜填料.高分子通訊,1980:257
5 施良和.凝膠色譜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6 Shi Lianghe, Ye meiling, Wang Wei, et al. Concentration Depencdence in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Journal of Liquid Chromatography, 1984, 7 (9):1851
7 Weisheng Li, Lianghe Shi, Deyan Shen. Miscibility of Chlorinated Atactic Polypropylene with 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 and with PMMA. Polymer, 1989,30(4) :604
8 Peifen Zhu, Meiling Ye, Lianghe Shi, et al. Poly (styrenedimethylsiloxane) Block Copolymer as a Stationaly Phase for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1990,511:390
9 Guizhi Li, Meiling Ye, and Lianghe Shi. Study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S/PPSQ in situ Blend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996,60 (8): 1163
10 Jian Xu, Lianghe Shi and Meiling Ye. Conformation of Amphiphile Branch Chain Coplymer Surfactant on Interfac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 Physics, 1997,35:82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