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濟美

施濟美,小名梅子,曾用筆名方洋、梅寄詩,浙江紹興人。

施濟美(1920~1968)

歷程

童年到少女時代在揚州祖父故居度過。15歲來滬就讀於培明女中高中部。民國26年(1937年)中學畢業後考入東吳大學經濟系。施濟美早在讀中學時即開始寫作,大學時期課餘繼續寫作。民國31年大學畢業,恰值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進入租界,家庭經濟困難,施濟美不願到待遇較優的日本人或漢奸投資的公司工作,寧願去當薪水菲薄的教師,曾先後任集英中學和正中女中教師。
由於施濟美的朋友中有一些愛國人士,施也一度成為日本憲兵隊捕捉對象。民國33年5月,日本憲兵到她執教的正中女中搜捕,她及早避到蘇州友人家,才免遭敵手。施濟美的戀人在上海淪陷後即去武漢,後到四川,一邊抗日,一邊讀書,不久遭敵機轟炸遇難。施濟美在滬聞訊,悲痛欲絕,從此終身未婚。抗戰勝利後,施濟美曾在上海市立第一女子中學、進德女子中學任國文教員。
施濟美還從事文學創作。東吳大學和東吳附中的畢業生中有不少女性寫作者,較為著名的有程育真(程小青之女)、鄭家璦、楊繡珍、湯雪華(胡山源之寄女)、俞昭明、施濟美等,當時有"東吳女作家"之稱。其中施濟美的作品最多,影響最大,在當時滬上文壇享有盛譽。共發表過數十萬字的小說和散文,刊登在《萬象》、《春秋》、《幸福》及《小說月報》等刊物上,受到廣大讀者喜愛。民國36年在上海出版了兩本小說集:《鳳儀園》和《鬼月》,《鳳儀園》在一年之內印了三版。接著,寫長篇小說《莫愁巷》,約20萬字,曾在香港出版,還改編為電影,由朱石麟導演,李清陳娟娟任主角。
建國後,施濟美一心從事教育工作,曾任七一中學語文教師兼語文教研組長。講課生動,解說中肯,曾多次舉行觀摩教學,被譽為"施濟美水平"。
在"文化大革命"中施濟美被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為施濟美舉行了追悼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