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施滉,字幼生,又名趙森。雲南省洱源縣人永早期清華園中的先進青年,正是從“五四”取來革命的火種,點燃了清華學生為中華的振興而奮鬥的火炬,他們是清華園中的舉火人。清華園舉火人中的傑出代表,當數施滉烈士清華大學圖書館門廳牆壁上漢白玉烈士紀念碑的這段銘文,紀念的是一位清華學子,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共產主義和國際主義戰士,白族人民的優秀兒子——施滉。
施滉,字動生,1900年出生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一貧困家庭。1917年考入清華學校(現清華大學的前身)。他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善於思考,喜歡閱讀《新青年》等刊物,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他關心國家大事,常常為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憂慮。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參與發起成立了清華學校進步社團——“暑假修業團”。1920年該社團改名為“唯真學會”,施滉任會長。1923年秋,施滉被選為清華學生會會長,後在廣州見到了孫中山先生和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李大釗熱情地肯定了他們的革命活動,鼓勵他們的鬥爭精神。與李大釗的會見,堅定了施滉為多數人謀幸福的人生觀,使他對中國的社會現狀及從事革命鬥爭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他後來堅定地走上革命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24年7月,施滉赴美國史丹福大學學習。學習期間,他經常參加美國共產黨組織的各種反帝活動,大量閱讀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在美共領導下,施滉等人成立“美洲華僑和中國工農革命大同盟”,籌辦《國民日報》(即後來的《華僑日報》)等,團結愛國僑胞,聲援國內反帝愛國運動。1927年3月,施滉加入美國共產黨,並當選為美共中央中國局首任書記。在美共中央領導下,施滉在華僑和留學生中宣傳共產主義和中國革命,建立黨的組織。他多次遭到南京國民黨政府的通緝,在雲南的老家也遭到查抄。面對白色恐怖的威脅,施滉毫不動搖,更加堅定了革命到底的決心。
1928年12月,施滉被美共中央派往古巴、加拿大,在華僑中發展共產黨的秘密組織。1929年,施滉受黨組織派遣到莫斯科學習。在搞好工作的同時,他抓緊一切機會,系統地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學習組織職工會和開展民眾鬥爭的經驗和方法。
1930年秋,施滉從蘇聯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先後在中共中央機關、香港海員工會等處工作。他還被黨派往河北,先後擔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員兼宣傳部長、中共河北省委書記。1933年冬,施滉在北平召開會議時,因叛徒出賣而被捕,隨即被押解到南京。在獄中,面對殘暴的敵人,他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大義凜然地痛斥反動派的罪惡行徑,堅信革命必勝,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1934年初,施滉被反動派殺害於南京,年僅34歲。
胸懷天下,追求真理,勇於實踐,不懼犧牲,施滉以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實踐了“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誓言。
經歷
1916年,施滉考入北京清華學校。當時清華學校學生的學費與食宿費基本免交,還有些零用的費用。施滉家貧,他一邊讀書,一邊打工,曾在清華圖書館工作。他好學深思,成績優秀,同時又熱心公務,樂於助人。
施滉入學的第二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這在中國知識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在新思潮的影響下,他開始觀察、思考中國的社會問題。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施滉和許多清華學生一起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中,在6月3日遊行時曾被捕。殘酷的現實鬥爭使他進一步認識了社會的黑暗,民族的危機。“五四”之後,愛國、民主思想在清華園中活躍起來。施滉和冀朝鼎、徐永瑛等懷著救國救民、追求真理的滿腔熱情,“真理所在即趨附之”,組織了“唯真學會”,宗旨是“本互助和奮鬥的精神,研究學術,改良社會,以求人類底真幸福。”
他們接受了“勞工神聖”的新思想,實行“工學”,親身參加體力勞動,還經常深入到到學校附近的勞動人民中去。1920年“五一”勞動節前夕,他們編印了一期刊物《勞動聲》,向學校附近工農大眾散發。施滉還主編過《清華周刊》上的《國情報告》專欄。1923年,施滉、冀朝鼎、徐永煐、胡敦源、章友江、羅宗震、梅汝璈和女師大附中學生羅靜宜八人,在唯真學會內部又成立了一個名叫“超桃”的秘密核心組織。他們強調團隊精神精神,有嚴格的紀律。針對當時清華學生中“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等思潮,提出了“政治救國”的主張。
1924年1月,施滉、徐永煐、何永吉三人代表“唯真學會”到廣州拜訪孫中山先生,探尋改造社會的正確途經。孫中山熱情地接見了他們,和他們談了兩個多小時,對他們說:“就政治上說,我們應當為多數人謀幸福,為真正沒有幸福的人謀幸福,簡單說來,就是替最下級的人民謀幸福。這層,只有現在的俄國在做,我們所最應當取法的。”鼓勵他們要努力學習,以俄為師。在廣州,他們還見到了李大釗同志,受到了親切的教導,他們對共產黨開始有所認識。同年,在他們出國前夕,又曾去向大釗同志請教,大釗同志叮囑他們要注意了解美國的社會情況,特別指出留學生應該注意一切為了祖國,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學習對人民有用的知識。
1924年秋,施滉進入美國史丹福大學學習東方史。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他積極向華僑和美國人民進行反帝宣傳,在一系列活動中接近了美國共產黨,並參加了當時美共領導的“反帝大同盟”。1927年3月,北伐戰爭雖然還在進行,但蔣介石已經與帝國主義相勾結,準備絞殺革命。在這個敏感的時候,施滉挺身而出,毅然決然地加入了共產黨,決心為全人類的徹底解放、為實現共產主義奮鬥終生。施滉成為清華留美學生中最早的一批共產黨員之一。入黨後,他擔任美國共產黨中國局第一任書記。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後,中國革命處在困難危急關頭,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人紛紛退出革命,施滉卻在美國發表了10篇聲討蔣介石的宣言。為此,他3次受到蔣介石國民政府的通緝,他遠在雲南的老家也被查抄
1928年,施滉在斯坦福取得了歷史碩士學位。為堅持美國是帝國主義的觀點,施滉與一向賞識他的美國導師發生衝突,以致他花費三年心血的碩士論文《孫中山評傳》的出版計畫被取消。完成學業後,施滉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繼續留在美國,享受小家庭的溫馨,過上比較安定的生活,還可以躲過國內的通緝;另一種是回國參加革命鬥爭,這是一條荊棘密布之路。為了實現救國救民的理想,施滉選擇了後者。
1928年,美共派施滉到古巴去從事建黨的工作,後來他又到蘇聯學習。1930年,施滉回到了離別多年的祖國,先在黨中央翻譯科工作,後被派到香港海員工會工作,不久被捕。被捕後,他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崇高氣節和優秀品質,他寫信給外面的同志說:“敵人用盡種種辦法對我威迫利誘,但是只要我們堅定,最後敵人總是沒有辦法的。”經中共廣東地下省委營救出獄後,他轉到北方做工運工作,先後擔任河北省委宣傳部長、省委書記。他以在河北藝專教書做掩護,開展革命工作。1933年冬,施滉在藝專主持黨的秘密會議時,被叛徒出賣,不幸被捕。先關押在北平獄中,後被押解至南京。在獄中,他始終堅貞不屈。 1934年初,施滉在南京雨花台壯烈犧牲,年僅34歲。
人物評價
1949年4月29日,在清華大學解放後的第一個校慶日,清華1924級部分在京校友為他們的老同學、清華留美生中第一批共產黨員之一——施滉烈士在清華園立碑。步入清華大學圖書館老館,你會看到在大廳北壁上,嵌著一面白地金字的大理石紀念碑,這就是施滉烈士的紀念碑了。上面鑲著施滉烈士的銅像,刻著他的簡歷,還刻有這樣的詩句:
他是清華最有光榮的兒子,
他是清華最早的共產黨員,
他為解放事業貢獻了生命,
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