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曾先後擔任華東工業建築設計院助理的技術員,華東工業建築設計院第一設計室副主任,上海工業建築設計院四室主任工程師,上海工業建築設計院副總建築師,上海工業建築設計院副院長。
1982年,擔任上海市城市規劃建築管理局局長助理。
1982年,評為高級建築師。
1983年,出任上海市副市長。任期內主持設計、審定了上海多項重大建設工程。
1992年6月,因突發性心肌梗塞逝世,年五十四歲。
倪天增並是上海市第7和8屆的人大代表,並是中共上海市第5次代表大會的代表。
求學經歷
以優異成績考入寧波中學,這所中學歷史悠久,校名為張之洞所題,名師輩出,經亨頤、朱自清曾在此任教,為浙東名校。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下,倪天增為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寧波中學時代,已顯露出他的多才多藝。課餘時間,喜歡素描,練習美術字。一次他負責用一張圓台面設計了一個校徽,在寧波市中學生運動會上引起了轟動。他還愛好體育,曾獲校運會110米高欄冠軍,市中學生運動會第一名。1956年從寧波中學畢業,進入清華大學,攻讀建築學專業。他還是校運動隊隊員。他善歌舞,最拿手的保留節目,是用俄語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工作經歷
1962年清大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華東建築設計院工作。在華東工業建築設計院等單位工作的二十年期間,從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院副總建築師、副院長。參加了近二十個大中型項目的設計工作。主持設計了援外工程“貝寧體育中心”,主持設計了“龍柏飯店”、“上海美術館”、“華亭賓館”。多項工程獲得了上海市優秀設計獎或國家級獎。70年代初主持設計的“貝寧體育中心”,得到貝寧政府的高度評價,在整個非洲獲得好評。後來貝寧總統訪問我國,還特別向我國領導人推崇體育館的出色設計。
1983年4月,倪任上海市副市長,分管城市規劃管理工作,提出上海近期東西建築發展軸總體構思,從虹橋機場,經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靜安寺、上海展覽中心、人民廣場、外灘延伸至陸家嘴,形成一條有主要建築景觀和城市廣場組成的發展軸,以更好地集中反映上海的城市意象、城市景觀。上海城市總體規劃採納了這個意見。倪在指導和審批人民廣場地區規劃、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南京東路改建規劃、上海電視塔選址在陸家嘴規劃、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以及地下鐵道車站廣場規劃中,都體現了整體發展城市景觀的總體構思。在1986年國務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編制過程中,多次深入市規劃院指導工作。1984年,倪組織虹橋新區詳細規劃審定,支持城市規劃管理部門推出建設基地8項要素控制模式。1988年又主持上海市虹橋新區第26號地塊首次有償出讓,推動了城市開發。1990年,主持《上海市土地使用規劃和區劃法規研究》課題鑑定。
為了貫徹國務院關於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和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倪執行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在1983年亞太地區第二次城市建設會議、1986年橫濱MM21及1990大阪國際水都會議上,宣傳介紹上海及浦東規劃。1991~1992年,他組織城市設計國際聯合諮詢活動,陸家嘴金融貿易中心區規劃的國際競賽,認真貫徹浦東新區開發要創造具有國際水平的指導思想。在組織編制浦東新區總體規劃綱要、總體規劃方案中,作出顯著成績。
工作成就
在上海市重大城市設計(詳細規劃)中,倪多次主持實施外灘改建工程規劃(包括人民英雄紀念塔、陳毅塑像廣場等設計方案和蘇州河建閘,外灘防汛牆外移、開闢遊覽觀光道等規劃),注重防汛規劃、城市交通規劃與城市景觀結合起來,使改建後的外灘,形成了紀念廣場、綠化和一條錯落有致的沿江風景帶,成為上海的十大景觀之一。
倪重視城市綜合開發規劃,支持市規劃院關於鐵路新客站要地上、地下統籌規劃、綜合開發的建議,即在鐵路線和新客站線路廣場下方同步預建地下鐵道折返線、車站和出入口等,做到站內換乘,方便乘客。在人民廣場改建規劃中,倪支持、決定把人防設施、地下停車場、商場、商業街和地下鐵道車站結合起來綜合規劃,統一開發建設,實踐證明都是很正確的。
事跡介紹
為了儘快解決上海市民的住房困難,他頂烈日,冒風雨,一個工地一個工地跑,一方面一方面去協調。渴了喝一杯清茶,餓了啃幾口饅頭,嚼幾片麵包。上海的大街小巷,各處的施工場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經過兩年的努力,完成了1.6萬戶解困任務。當有關方面代表民眾向他贈畫表示感激時,他婉言謝絕:我做的事是應該的,這畫不能收。
住在重慶路的居民不會忘記,那天凌晨二時,煤氣管道突然暴裂,當居民們還沒有完全意識到的時候,倪天增已經趕到了現場,組織搶修,疏散居民,為居民送來早點。天蒙蒙亮,大霧聚起,他又想到居民過江會遇到麻煩,馬不停蹄,立即趕赴通車不久的南浦大橋。大霧散去,他又匆匆趕到辦公室上班。這天他僅睡了兩個小時。
1992年初,罕見的寒潮襲擊上海,出現了大面積水管凍裂。倪天增親臨指揮,組織房管、公用部門日夜搶修。深夜,寒風凜冽,滴水成冰,他來到楊浦區控江新村的一戶居民家中,踩著“吱吱”作響的竹梯子,爬上屋頂,察看水箱凍裂情況,慰問正在搶修的房修工人……
他時時刻刻把市民的冷暖掛在心頭,在困難、危險時刻,處處都能見到他的身影。
可誰會料到,倪副市長過的是平民生活。擔任副市長後,他仍然住在南市區老城廂的一間不到16平方米的平房裡,房內的陳設是最普通不過了:放電話機的五斗櫥還是結婚時買的,小得可憐的寫字檯上堆滿了書籍資料,用來批檔案地方沒幾個巴掌大。副市長家與左鄰右舍一樣,要倒馬桶,要買煤餅。他不會騎黃魚車,每次都是用扁擔把煤餅挑回家,鄰居們都不忍心看他一介書生,力不從心地挑那副煤挑子,想幫幫他,可他總是要自己親自挑。
一次市建委一位負責的同志來找他匯報工作,正遇上他彎著腰,一手擦著臉,一手拿著鐵鉗子給爐子裡加煤餅。看著副市長侍弄煤爐時那熟練的動作,這位市建委的負責同志竟許久說不出話來。事後,這位負責同志勸倪天增說:“副市長,給自己批個液化氣吧!你覺得不便的話,由我來落實。”倪天增聽後,婉言謝絕:“那怎么行!左右鄰居、前后街坊都用煤餅爐,我怎么能用液化氣,共產黨的幹部要和老百姓一樣,決不能搞特殊化。”
兩年後,倪天增家搬遷到了康平路100弄9號4002室,那仍是並不寬敞的三室一廳住宅。普普通通的塗料粉牆,碌片作地,家具大都是從老房子裡搬來的。色樣不配套,成色也不配套。臥室里一對淺黃色人造革沙發,有些地方已經開裂了,露出了裡面的海綿,彈簧也壞了,坐上去彈不上來。就是這對沙發,也是為了接待工作上的來訪者,他才花了40元買來的。室內簡陋,沒有空調。炎夏,他常常穿著短褲、汗衫在燈下揮汗批閱檔案;寒冬,他時常因為冷得直哆嗦,不得不用一條毯子裹在腿上禦寒,有時乾脆站起身,在水泥地上跳幾跳,跺幾跺。有些第一次來到他家的人,不禁感到驚訝:“這是副市長的家啊!”但他自己總覺得與一般市民相比,已經夠好了。
倪天增在擔任副市長的近十年時間中,分管城鄉規劃、城市建設管理、防災抗災等工作。“十年傾心巨觀事,壯年青絲變白頭。”回顧近十年的歷程,上海的河流污水、上海站、國際候機樓、捷運、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全市的房改措施出台,208公里的防汛牆和吳淞路閘橋的建設,全市的房措施出台,煤氣化發展的規劃制訂,浦東新區開放、開發的近遠期的規劃。那一個項目,那一項政策不浸透倪天增的心血和汗水!市民稱他為“辛苦市長”、“風雨市長”。朱熔基總理稱譽他為“市民的公僕”,“勤政的楷模,汗灑浦東,功在千秋”。
由於長年超負荷的工作,倪天增隱病在身,不幸於1992年6月7日11上午時45分,在北京中央學校網球場打球時,因急性心肌梗塞,搶救無效,溘然逝世,終年54歲。為懷念天增的勳績,在逝世一周年之際,上海市領導支持編輯出版了《人民公僕倪天增》。
榮譽
1992年11月,被上海市政府追授為上海市市政建設特等科技功臣。
評價
“一生正氣櫛風沐雨替人民住行奔走鞠躬盡瘁,兩袖清風蹈火涉水為城市建設操勞死而後己”。
倪天增在設計院院長和副市長任上主持和設計了上海的許多重大建設規劃和對現在有深遠影響的開發工程,包括浦東開發的規劃,虹橋開發區規劃、陸家嘴金融貿易區規劃等等,是上海改革開放的傑出的實踐者和先行者,並且提出了長三角經濟圈、上海市捷運規劃等概念,並且主導了防汛防洪工程、上海市重大水源工程、菜籃子工程等,切實為老百姓謀福利保全全促發展,是人民的好公僕,好黨員,好乾部。
著作
《偉大的跨世紀工程》
《上海與水》
故居
倪天增祖居,即倪宅,位於浙江省嘉興,西塘系西塘典型的明清民居風格,原有五開間五進深,第一、二進間為一寬敞的天井,植桂花樹兩株。 第二進正廳承慶堂,為整幢建築的核心。記得在1998年第一屆西塘旅遊節的時候,倪宅尚未修復,裡面雜亂一片,時應邀參加旅遊節活動的倪天增夫人鄭禮貞女士,面對破敗的倪氏舊宅,禁不住熱淚盈眶。第二年,倪宅全面修復開放,後又經過兩次修繕(去年和今年),倪宅( 倪宅內,除了正廳外,還布置了倪天增生平事跡陳列和遺物展示,此外還有明清風格的居家擺設展示,如琴房、棋房、書畫室、臥房、廚房、帳房,等,堪稱一部廉政教育和江南傳統生活習俗的教科書。 前兩進)已基本恢復明清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