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處添加文字
在此處添加文字方克剛傳略
(1885.6--1946.2)
方克剛,字筱川,民國時期湖南著名教育家,1885年6月生於平江縣長
壽鎮。幼時家境貧寒·,當學徒習商,工作之餘,在舅父指導下,刻苦自學。家
境漸寬後,方不甘浮沉於市井,認為“非學無以立身”、“非教無以立國”,赴長
沙考入中路優級師範,畢業後在平江縣立中學任教英文與地理兩科。1910
年受譚延閻之命,選址長沙妙高峰,創辦中路中學,公推貝允昕為校長。民
國成立後學校改名公立第一中學,1914年改為妙高峰中學,方被選任校長。
時值湯薌銘督湘,學校津貼減去四分之三,被迫改為私立,方及其父濟川慷
慨抒資辦學,得以度過難關。方在校三十餘載,專心致志,治學有方,學校得
以發展壯大,聲譽日增,進入全省前列。1926年方創設南軒圖書館,譚延閻
自廣州寄書並題寫館名,該館對社會開放,所藏書籍報刊甚富,是當時全國
聞名的民辦·圖書館之一。
方克剛教育思想先進,勇於創新,辦學頗具特色。他倡自學輔導法,力
避注入式教學,且不拘於舊的教學模式,大膽進行教改實驗。選在上世紀三
十年代中,即在高中開設選修課,1939年開辦五年一貫制實驗班(行素中學
前身)o學校長期實施教訓合一,要求全體教員管教又管導,並在聘約中強
調說明。“健身強國”是他辦學的又一終身信條,在妙高峰的彈丸之地,建有
籃球場、網球場及小型田徑場等,凡學生體育不及格者不得升級,故學生一
般體質較好,學校在省市體育賽事中亦有出色表現。
方本人系苦讀成材,故對貧苦學生尤多關注,當年長沙市私校中以妙中
收費最低,與-某些貴族式中學相較,每期收費相距競達20 30銀元。學校
人才輩出,桃李滿園,湖湘文教名流,如李仲珩(原名李達,美籍宇航專家,數
學物理博士)、皮名舉(國立師範學院院長、留美學者)、王學膺(湖南社會科
學院院長、留日學者)、張人價(湖南省經濟研究所所長)……等均曾獲得學
校扶掖。妙中學生一般頗為儉樸,方以身作則,每月薪金僅50銀元,而名老
教師則可達100 200銀元。他曾因雪天去校摔傷致殘,足跛不便,老年時購
一輛舊黃包車代步。
1921年方當選為湖南省教育會總務主任(即會長)後,為振興湖南教育
事業堅持不懈,曾發起組織湖南教育經費保管委員會,去省府力爭,獲得劃
撥鹽稅附加作教育經費,並首次列入政府專項預算,使教育事業的發展得到
保證。方在任期內還含辛茹苦地建立了教育會場、圖書館、博物館、幻燈場
並請名流采湘講學,還兼任二十餘校董事(如明德中學董事、、幼幼學校董事
長等)。民國時期湖南中等學校教育優異,享譽全國。
方關注體育事業,曾發起組織華中運動會,並先後被選為全國體育協會
董事、華中體育協進會常務委員、遠東運動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多次率湖南
代表團出征。
方也是湖南平民教育先驅者之一。1921年他與羅教鐸、周方、何炳麟等
人向有關部門提交《湖南平民教育發起倡議書)及《實施大綱),後在長沙市
各區設立平民學校。妙中在妙高峰西側山麓設立的民眾學校,則一直辦到
抗戰遷址前。
方熱心公益事業、愛國愛鄉、心憂天下,曾被選任或聘任為國民會議代
表、國史館顧問、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湘中汽車路委員會常務委員、水災救
濟委員會常務委員、省留學生考試委員會委員、湖南人民抗敵後援總會常務
委員等。抗戰前夕,毛主席致函周谷城先生,曾特別提及方與程潛、李達(中
共一大代表)及顧頡剛等。
方自幼好學,國學富有根底,喜吟詩作聯,先後出版有《血潮集》、《敝帚
錄》、《民眾三字經》、《第二次世界大戰紀事詩》等,其中有的經各方引用,有
傳世之勢。
方克剛一生心力萃子教育,不樂仕進,先後謝絕譚延閨委任的澧州知
事,張治中委任的湘西行署主任等職。在妙中任職長達三十餘年,嚴謹治
學,成績卓著。1943年因疾病纏身辭校長職,改任董事長。1946年2月在長
沙病逝,終年61歲。
早期體育活動家——方克剛
方克剛 (生卒年月不詳)字小川,湖南平江縣人。任長沙妙高峰中學校長30餘年,復兼公私立中學校董20余處。一貫辦學認真,對體育極為重視。要求學生德、智、體三育並重,強調體育鍛鍊重於德智之先。規定如體育不及格,健康水平太差者,一律不準升級。致使該校學業成績和體育活動俱佳,每屆全省中學會考,總是名列前茅,每次省會聯校運動會,成績突出。如有名的“楊峰”、“高四”、“九十”球隊成立後,蟬聯省會籃、排球賽冠軍,一時名噪三湘,田徑各項,亦不落後他校。
方克剛不但重視學校體育,而且特別關心社會體育事業的發展,他是湖南體育運動大會和省會聯校運動會組織者、創辦人之一。曾擔任湖南體育代表團的總領隊,先後參加過華中運動會和全國運動會,併兼負組織工作和評審工作。20年代發起成立湖南體育會,任主任。1925年出席全國體育協進會第一次董事會,選為董事。
方克剛素喜詩文,每屆省、市、全國和華中運動會開、閉幕時,常著詩文記其盛況,這些詩詞,曾刊登於報章、雜誌,並收入自刊的《血潮集》、《掃帚集》、《小川詩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