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孝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孝親觀念,溯源於遠古氏族公社時期。春秋末年,孔子、曾子對孝作了系統論述,遂成為儒家倫理的重要內容。 孝親的主要內容是尊敬和贍養老人。編者編纂本書的目的,是通過古人的孝親故事,使人們從中得到啟發和借鑑,弘揚孝親的傳統美德,在全社會形成尊老、敬老、愛老的社會風尚,為建設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目錄
前言
一、孝聞天下
二、鹿乳奉親
三、孔子論孝
四、蘆衣諫親
五、負米養親
六、曾子倡孝
七、孟子重孝
八、上書救父
九、賣身葬父
十、行傭孝母
十一、臥冰求鯉
十二、辭征孝親
十三、孝母勤廉
十四、替父從軍
十五、代父受刑
十六、學醫療親
十七、斥盜護婆
十八、盡忠報國
十九、棄官尋母
二十、打虎救母
二一、以孝教僮
二二、積錢葬母
二三、異國尋母
二四、四子爭孝
後記
書摘
孝聞天下
舜,有虞氏首領,
又稱虞舜。母親早亡,繼母生子名象。繼母與弟象對舜心懷嫉恨。舜的父親眼瞎,又不辨善惡,偏聽偏信,對舜虐待,以至加害於舜。有一次,他們要舜去修倉,待舜登上倉頂,他們卻抽去梯子,放火焚燒。舜挾著兩個斗笠,從倉頂飄然而落,毫髮無損。又有一次,他們要舜去淘井,舜剛下到井中,便有土石滾落,舜從井下的地道中不慌不忙走出,使繼母及弟象十分驚恐。儘管他們對舜屢次加害,舜對父母孝敬如初,對弟象依然友好。帝堯知舜至孝,又見他德才兼備,使把治理天下的大位禪讓給他。舜“兼愛百姓,務利天下”,後世尊為“遠古聖王”。
瞽叟昏聵象害兄
修倉淘井見奇行
虞舜大孝傳天下
唐堯重孝禪賢能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郯國(今山東郯城)國君。
年幼好學,聰慧仁德,孝敬父母。父母患眼疾,人說鹿乳可以治癒,郯子便四處尋求,未能得到。郯子見父母受眼疾折磨,心急如焚,使裹著鹿皮,假扮小鹿,混入野外鹿群中覓取鹿乳。鹿生性機警,膽小怕人,又善於奔跑,郯子連去幾日,終未如願。一日,裹著鹿皮的少年郯子,在野外與獵人相遇,獵人張弓要射,郯子急忙站起來,將實情相告。他的孝行感動了獵人,獵人以家中馴養的母鹿之乳相贈。鄰子得到鹿乳,趕回家中為父母治療眼疾。
幼年郯子孝雙親
為覓鹿乳進山林
翻山越嶺難如願
獵戶慨贈全孝心
孔子論孝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世尊為“至聖”。他提倡孝道,主張對父母要尊敬、奉養,不違背父母意願。父母生時要事之以禮,死後要依禮安葬,依禮祭祀,經常追思。孔子用孝悌為“仁之本”的學說教育弟子,自己更是身體力行。孔子三歲喪父,母親顏征在,含辛茹苦地把他養育成人。孔子對母親十分孝敬。在他十七歲那年,母親去世,依禮父母應該合葬,但他不知道父親葬於何處。孔子便將母親棺柩,停於魯國繁華的五父之衢,長跪啼泣求問,終於感動了一位名叫挽父的趕車人的母親,並在這位老嫗指引下,使父母合葬一處。孔子父母合葬墓,在曲阜城東15公里處的“梁公林”,至今仍有遊人前往拜謁。
至聖孔子重孝行
仁德忠恕示文明
鬧市跪問父葬地
千古孝論震聵聾
蘆衣諫親
閔損,宇子騫,春秋末年魯國人,孔門弟子。
幼年喪母,後母生下兩個兒子,對他十分冷落,好飯給親生兒子吃,暖衣給親生兒子穿,但閔子騫從無怨言。一年冬天,全家外出,別人不懼寒冷,唯有閔子騫凍得兩手發抖,韁繩落地,引起父親惱怒,揮鞭抽打。皮鞭打破棉衣,露出的不是棉絮,卻是荒野中采來的蘆花,父親這才知道閔子騫遭受虐待的真相,要將後母休去。閔子騫長跪在地,苦苦哀求:“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要求饒恕後母。父親受到感動,放棄休妻。後母羞愧改過,從此對三個兒子一樣疼愛。閔子騫以孝行促使一家人和睦的事跡,受到孔子讚許。後人把閔子騫列為孔門賢人“四科”的“德行”之科,受到世人尊重。
古賢大孝閔子騫
嚴冬蘆衣難禦寒
鞭衣父嗔跪相求
孝心感天家團圓
負米養親
仲由,春秋末年卞(今山東泗水)人,孔門弟子。少時家貧,平時掙來的錢自己不花,讓父母吃飽穿暖。房子破了,自己修。無錢買菜,自己種。卞地糧貴,他便到遠處去買。後來,仲由到曲阜求學,發現當地糧價比卞地便宜,便常從曲阜買糧,步行百里,背回家中奉養父母。如此寒來暑往,經年不輟。因仲由學業有成,許多人聘他到外地做官,他對人說:“父母在,不遠去。”直到父母謝世,他才去外地供職。後來,仲由南遊楚國,楚王授以要職,從車百輛,生活優裕,但每當想起當年無力使父母擺脫饑寒時,常悲從中來。他對人說:“子欲養,親不在,悲痛在心!”“父母死後殺牛祭祀,遠不如生前給老人殺只雞吃。”
仲由家貧孝父母
百里負米歷寒暑
晚年楚地優裕日
猶悔年少孝未足
曾子倡孝
曾參,春秋末年南武城(今山東嘉祥)人。他是孔門弟子中年齡較小的一人,卻能領悟孔子思想——忠恕之道,並傾力傳承,被後世尊為“宗聖”。相傳,曾子作《孝經》。曾子認為,孝為“德之本”,“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乎孝”。曾子更是身體力行。自己清苦,卻在贍養父母方面十分盡心。他經常對父母問寒問暖,關懷備至。父母喜歡吃的東西,自己不吃,留給老人享用。他認為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給,不敢任意毀傷。出門在外,時時想著父母。父母死後,曾子痛哭不止,淚如泉湧,後世在他的家鄉曾廟中建有“湧泉井”,以示紀念。
曾子主孝重實踐
侍奉父母稱周全
湧泉井中孝子淚
一部《孝經》萬古傳
孟子重孝
孟子,戰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父親早亡。孟子少年受母親“三遷”、“斷機”之教,努力攻讀,終於成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儒學大師,後世尊為“亞聖”。在孔子謝世百年之後,孟子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孝道理論。他認為,天下事,“孝親為大”。他以為,那種不事生產、懶惰成性、貪財好色、不贍養父母、好勇鬥狠、陷父母於不義的人,都是不孝。孟子論孝,還有一個可貴之處,是他把“孝親”推演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敬老觀念。母親死後,孟子以隆重的禮儀殯葬,有人批評他葬母規格不應超過父親。他說:當年沒有條件依禮葬父,今天有了,依禮葬母是對母親,也是對父親的懷念與尊敬。
三遷斷機孟母賢
孟子成長母懿範
孝親又及人之老
敬老當居九州先
上書救父
淳于意,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區)人,西漢初年名醫。淳于意醫術高明,救死扶傷,遠近聞名。漢文帝四年,當地豪強誣告他致人死命,買通地方官員把他拘捕,準備押解京師處剕刑(砍足)。臨走以前,淳于意悲憤地對五個女兒說:“可惜,你們都不是男子,家中出了這么大的事,你們誰也救不了我。”小女兒緹縈卻說:“女兒雖小,甘願為父解憂。”於是,她跟隨押解父親的囚車到了京師,冒死向皇帝上書,申訴父親冤情。她說:“自古死者不能復生,斷足不可復續,要想改過自新,也來不及了。小女願被沒為官奴,替父贖罪。”疏文感動了漢文帝,赦免對淳于意的刑罰,並接受緹縈建議,下令廢除肉刑。
弱女緹縈意志堅
遠走京師申父冤
冒死上書救親人
廢除肉刑惠人間
賣身葬父
董永,西漢千乘(今山東博興)人。家境貧寒,年少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靠耕田及做傭工養家。父親體弱多病,董永多方求醫,診治無效身亡。父親死後,因家中無錢,董永願賣身葬父。傳說,董永前往主人家的路上,在一棵大槐樹下,遇見一位美貌女子,願為董永妻,並幫董永贖身。這樣,兩人就一起到了主人家中。主人要他們織三百匹絹,作為贖身之資。董永的妻子十天把絹織完,而且絹色上佳,驚得主人目瞪口呆。當兩人再度回到那棵槐樹前時,妻子一席話,解開了董永的心中謎團。她說,自己是天上織女星下凡,是董永孝行感天,她才嫁給他,並幫他度過難關。
童永賣身為葬父
成親大媒槐蔭樹
十日織絹抵身債
孝行感天織女助
行傭孝母
江革,東漢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區)人。年少喪父,與寡母一起生活,以孝敬母親遠近聞名。當時天下大亂,盜賊蜂起,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吃不上飯時,採到野菜先給母親吃。歷盡艱險,孝行如一。江革曾多次被賊擄去,他總是涕泣哀求,聲言老母急需照顧,情真意切,使賊人不忍加害。後來,戰亂平息,母子回到家中,生活仍舊窮困不堪,江革靠做傭工奉養老母。當時,地方上每年要查驗戶籍,江革的母親不便走動,他便自己拉車,載老母前去,鄉里百姓尊敬地稱他“江巨孝”。
行傭贍母任煎熬
身遭賊擄苦哀告
得避戰燹返故里
東漢競傳江巨孝
臥冰求鯉
王祥,晉朝琅琊(今山東臨沂)人,性至孝。其母早亡,繼母朱氏,生子王覽。朱氏偏愛親生兒子,常令王祥乾重活、吃糙飯。但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帶,日夜照顧,湯藥必先嘗後進。繼母要吃鮮魚,天寒冰凍,無處購買。王祥冒著凜冽寒風,在河上脫衣臥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躍出一條鯉魚,他高興地拿回家孝敬繼母。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繼母。繼母死後,王祥悲痛,依禮安葬。王祥對其弟王覽,十分愛護,王覽對兄長特別尊敬,兄友弟恭,遠近聞名,時人把他們的居處稱作“孝悌里”。臨沂“孝悌里”至今猶存。
孝梯里中頌王祥
臥冰求鯉傳四方
一片孝心感繼母
王覽效法敬兄長
辭征孝親
李密,晉朝陽武(今四川彭山)人。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撇下年幼多病的李密。祖母劉氏對他精心撫養,祖孫相依為命。李密長大後,努力攻讀,成為著名學者。祖母年邁,李密更加悉心照料。祖母生病時,李密侍奉夜不解衣,飲食、湯藥必先嘗後進。李密謹遵祖母教誨,在當地講學育人,聲名遠播。晉泰始初年,皇帝征詔李密,欲任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事已高,無人奉養為由,不肯應命。在他上皇帝的《陳情表》中,說祖母已是風燭殘年,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祖孫二人相依為命,“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祖母死後,李密才出來做官。李密的《陳情表》童蒙能誦,李密孝敬祖母的事跡也隨之千年傳頌。
朝廷三征不應詔
祖母邁老需照料
婉言字字皆孝義
千古名篇《陳情表》
孝母勤廉
陶侃,晉朝潯陽(今江西九江)人。早年喪父,家中貧寒,在母親綦氏教育下,修身自省,好學不倦。早年,他做監管魚稅的縣吏時,請朋友帶回幾條魚,母親拒收,還寫信責備他“假公濟私”。陶侃聽從母訓,為官清廉,公私分明。有位叫范逵的人,曾登門訪問陶侃,見陶侃母親抽出鋪床的草苫為客人餵馬,剪下自己的頭髮換酒待客,對陶侃母子十分敬佩。後來,陶侃官至侍中、太尉、長沙郡公的高位,依然清廉、正直、勤奮。陶侃為銘記母訓,找來一百塊磚,早上搬出書房,晚上搬回書房,如此往復不斷,以勵志勤力。他還把勤奮勿惰、清廉勿貪的母訓,拿來教育部下。
晉人陶侃稱廉明
母訓無時敢怠松
縣吏太尉皆職事
為官就當身清正
替父從軍
北朝樂府詩中有一首《木蘭辭》,向人們介紹木蘭從軍的故事。據民間傳說,木蘭姓花,其父花弧是被編入軍籍的士兵。木蘭十分孝順,服侍父母周到備至。一年,敵軍寇邊,朝廷對有軍籍的人按例徵發。當時,花弧染病,不能應徵。隨父長大的花木蘭,早練就一身武藝。眼看父病不能出征,朝廷又催得火急,為解父憂,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她戍守邊疆十二年,屢立戰功,竟無人知曉她是女子。及班師回朝,皇帝要封賞花木蘭,她卻堅辭不受,說自己一不求官爵,二不愛錢財,只願回家孝敬父母。這時,人們才知道她是女子,時人傳為佳話。如今,這首帶著中國孝道文化特色的《木蘭辭》,已唱響世界。
好個木蘭藝超群
女扮男裝去從軍
代父征戰功勞大
班師回朝孝雙親
代父受刑
吉翂,南朝蓮勺(今陝西大荔)人,世代居於襄陽。十五歲時,任吳興原鄉令的父親遭人誣陷,被捉拿治罪。吉翂到處哭訴父親的冤情,使許多人受到感動。其父因為不服審訊,越加得罪官府,判為死刑。吉翂擊鼓鳴冤,願代父受死。管理刑獄的官員蔡法度,認為吉翂孝行可嘉,但念他是個孩子,未必出於自願,便很嚴厲地說:“我可以允你代父一死,但你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嗎?”吉翂說:“我當然知道。只要父親脫險,我情願去死。”蔡法度又問:“你知道受刑苦嗎?”吉翂說:“我代父受刑,苦也情願。”面對酷刑,吉翂毫無懼色,一再申明:“我是代父受刑,死也心甘。”皇帝得知吉翂的孝行,下詔重新審理其父案件,知是冤案,遂赦免他父親,也釋放了吉翂。
小小吉翂年十五
代父受刑不怕苦
感動官府重審理
為父雪冤傳千古
學醫療親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唐代名醫。少年聰慧,家境貧窮,父母有病無錢醫治。看到父母深受疾病折磨,孫思邈十分難過,決心學醫為父母療疾。於是,他到處拜師,刻苦學習,不斷實踐,終於成為一代名醫。他在學醫過程中,深知百姓缺醫少藥之苦,便背起藥箱,深入民間,不辭勞苦,不計報酬,想方設法給人醫治疾患。歷經數十年的努力,孫思邈從病理、治療、藥物、方劑等基礎理論,到內、外、兒、婦、針灸等各科疾患,進行全面總結,寫成《千金方》、《千金冀方》等醫學名著。孫思邈活了一百多歲,被後世尊為“藥王”。
中華名醫孫思邈
為醫親疾習醫道
時人常作藥王頌
千金方中醫術高
斥盜護婆
盧氏,唐朝范陽(今北京大興)鄭義宗的妻子。自小恭順仁德,讀書明禮。出嫁後,對婆母十分孝敬,遠近聞名。一天夜裡,丈夫外出,一夥強盜闖入家中搶劫,盧氏用身體護住婆母,不許他們傷害老人。強盜兇狠的鞭打,使她幾近昏倒,但仍緊緊護住婆母。事後,有人問她當時是否害怕,盧氏說:“人和鳥獸不同,因為人講仁義。街坊鄰居有事還要相助,何況自己婆母。婆母如被賊人殺死,我還有臉獨生嗎?”婆母對盧氏的捨身救護,深受感動,他對人說:“聖人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越在危難之中,越看出我家媳婦的一片孝心!”
盧氏孝行感乾坤
不畏鞭打護婆身
人問為何不怕死
孝親敬老仁義心
盡忠報國
岳飛,南宋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幼年家貧,父親早亡,事母至孝。岳飛謹遵母命,刻苦習文,又學得一身武藝。十九歲應募從軍,不久,守父喪還鄉,後應募抗金。起初,岳飛因母親需要照顧,作為家中獨子不肯遠行。母親對他說:“一個人應盡忠,也應盡孝。如忠孝不能兩全,二者只能取一時,理應盡忠,盡忠也是盡孝。”岳母為使兒子記住這番教導,在他的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個宇。岳飛謹遵母命,毅然應徵,以軍功授秉義郎,後升為統制。後岳飛作為主帥,統兵北伐,他率領的“岳家軍”能征善戰,收復大片失地。“盡忠報國”的岳飛,也被譽為忠孝兩全的名人。
名將岳飛出湯陰
背上刺字慈母訓
能征善戰傳千古
盡忠報國立功勳
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朝天長(今安徽天長)人,父親做官時娶妾,生朱壽昌。七歲時,父親將他接回家,但不許母親隨行,母子一別五十年。後來,朱壽昌任閬中知縣,時時想念生母,到處打聽,始終沒有訊息。出於虔誠,他刺破手指血書《金剛經》,希望感動上天和世人,但仍未尋到母親。在他五十七歲那年,決然棄官尋母。朱壽昌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在陝州找到母親。原來,母親迫於生計,已經改嫁,並生有二子。母子相見,悲喜交加。母親見了兒子,了卻多年心愿,使催促他回去做官,朱壽昌卻堅持將母親及兩個弟弟一起接回家中,辭官奉母。他的孝行,受到宰相王安石和翰林學士蘇軾的讚揚。
閬中知縣朱壽昌
自幼失怙常悲傷
棄官尋母歷萬苦
孝心一片感上蒼
打虎救母
謝定柱,明朝廣昌(今山西大同一帶)的一個農家子弟。在他十二歲那年,家中耕牛走失,母親抱著年幼的弟弟追趕,謝定柱緊隨其後。母子追進深山,忽然躍出一隻猛虎,向母親撲去,母親嚇得摔倒在地,弟弟甩出好遠,兩人將陷於虎口。謝定柱毫不猶豫地舉起一塊石頭,向老虎打去。受傷的老虎,向林中逃竄。謝定柱趕快抱起弟弟,扶著母親向返回的路上走去。不久,老虎又從林中呼嘯而出,再次向母親發起襲擊。謝定柱抓起大棍,再把老虎打退。此時,謝定柱手舉石塊,警覺前行,誰知,老虎第三次襲來,並死死咬住母親的腳不放。少年謝定柱越戰越勇,舉起石頭照準虎頭猛擊,受傷的老虎這才逃入林中。永樂十二年,皇帝下詔表彰謝定柱打虎救母的英勇事跡。
沖齡少年謝定柱
孤膽打虎一丈夫
臨危更見孝母心
皇帝旌表青史書
以孝教僮
陸隴其,平湖(今浙江嘉興)人,清朝著名學者。在他任靈壽縣令時,一位老婦人狀告兒子忤逆不孝。他見少年一臉稚氣,不像壞人,便對老婦人說:“我署中缺一小僮,可由你兒子暫代,以後有了僮僕,我再懲罰他。”老婦人回去後,陸隴其讓這位少年在自己身邊做雜役。陸隴其晨起必先向母親請安,母親洗漱後,又親侍老母用餐。每遇閒暇,陪老母安坐,或講故事,或拉家常,以為歡樂。老母偶有不適,必身邊侍奉。幾個月後,小僮跪下啼泣著說:“先生的一舉一動,教育了我,我回去向母親認錯,日後一定要像您一樣孝敬母親。”小僮回到家中,向母親訴說半年來的感受,母子痛哭一場,共同感謝陸隴其身教之恩。
靈壽縣令陸隴其
不孝少年使為役
孝敬老母身示敖
耳濡目染傳孝義
積錢葬母
《清史稿》中記載一位不知姓名的啞人,有人說他是雲南昆明的乞丐。他每次行乞回來,討到乾的讓母親吃,自己吃稀的。討來稀飯,讓母親喝,自己就不吃不喝。冬天衣服少,睡覺時與母親靠到一起,用自己軀體溫暖母親。發現母親不高興,他會做出各種奇怪樣子,博得老母一笑。此人遠近聞名,人稱“啞孝子”。許多人為他的孝行所感動,除給飯食,有時也給一點兒錢。對這些錢,他不捨得花去一文,卻每每暗自投進一口廢井中。日積月累,井中已積了不少錢。母親去世後,鄉里打算將他母親草草埋葬,“啞孝子”卻一直用手指著這口廢井,經他一再比劃,人們才終於知道井裡有錢。遂把井中的錢取出,安葬了他的母親。
昆明啞孝聲名傳
贍養老母尤艱難
井中儲錢為葬母
不孝兒孫當汗顏
異國尋母
沈仁業,清朝江蘇吳縣人。父親在越南經商時,娶越南女子,生下沈仁業。八歲時,他隨父親回國,因為入境不便,母親留在越南。沈仁業常為母子天各一方,憂鬱寡歡。不久,父親病故,他決心渡海尋母。怕母親不認識自己,就請人繪製一幅父親圖像,帶在身邊。當時,正值越南國內戰事,母親帶著兩個年幼子女迸山避難,母子未能相遇。過了兩年,有人為他的孝行感動,開船幫他再下越南,終於實現了宿願。回程遭遇海上大風,沈仁業緊抱母親,以防老人跌落水中。到了瓊州,依例難於入境,沈仁業哭求,一位老吏為他的孝行感動,找出康熙年間允許外國人入境的文書,幫他辦理了入境手續。沈仁業將母親及弟妹接回家中,為母親奉養送終。
為尋生母赴越南
跋山涉水歷艱險
孝子自有好人助
異國尋母得團圓
四子爭孝
清朝中期,江南崇明吳姓人家,出了四對孝子孝婦。他們的父親壯年時,因為家貧,將四個兒子賣給富家為奴。長大後,兄弟都自己贖身,並各自娶妻生子,事業有成。兄弟們知道老父當年賣子為奴的苦楚,越發體貼老人的艱辛,爭相奉養父母。兄弟議定,四家輪流奉養,每月一輪,一年中每家都能得到盡孝機會。但媳婦們認為,這樣間隔太長,建議改為每天一輪,每家四天得到盡孝機會。後來,大家認為應當每天盡孝,就改為一日三餐,一餐一輪,輪過一遍,四家與父母聚餐,兒孫齊集一堂,敬聽訓教。兄弟們還在老人住處放下一些錢,作為零用。老人受到兒子和媳婦無微不至的照顧,活到一百多歲。
江南吳姓孝子家
四子爭孝世人夸
衣食相比家家好
雙親百歲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