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街道百年

內容介紹

新界街道的歷史該由一八九八年以前談起。當時「新界」村落主要的道路多設於各墟市內,或墟市間的路途上,用石板鋪砌而成。英國租佔新界後,始著手築建銜接新界東與九龍的大埔道、貫通新界西與九龍的青山道,以至連接新界東西的道路網。一九一一年,九廣鐵路全線通車後,對新界南北以至九龍市區的交通,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然而,新界最大的改變還是從戰後開始的。五十年代末,新界作為分散市區人口的壓力,和應付工商業對土地的殷切需求而發展起來。第一階段,是六十年代靠近市區的荃灣參照觀塘的模式,被發展為衛星城市。所謂衛星城市,是指仍然依附市中心解決居民就業和生活的城市。第二階段,是七十年代相繼發展起來的沙田、屯門,以及元朗、大埔、粉嶺、上水,此時這些地區已改稱為新市鎮,並以自給自足和平衡為目標。第三階段,是八十年代中發展的馬鞍山和將軍澳。此時當局已發現新市鎮未能達到預期的自給自足目的,故回到從前集中發展港口地區的策略。與此同時,也更著意新市鎮的平衡問題,如改善整個道路系統、控制車資等。事實上,除了不同時期局部地區的道路開拓外,自七十年代至今有關新界幹線公路網的開拓,對新界的整體發展,確是功不可沒。
本書乃《港島街道百年》及《九龍街道百年》的姊妹篇,通過作者扼要的介紹與眾多珍貴圖片的展示,相信對讀者認識新界的發展,甚有裨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