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症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症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症簡稱新生兒冷傷,主要由受寒引起,其臨床特徵是低體溫和多器官功能損傷,嚴重者出現皮膚硬腫,此時又稱新生兒硬腫症/ 新生兒硬化病(ICD-10 P83.0)。本病多發生在冬、春寒冷季節。以出生3日內或早產新生兒多見。發病初用表現體溫降低,吮乳差或拒乳、哭聲弱等症狀;病情加重時發生硬腫和多器官損害體徵。

病理生理

(一)新生兒體溫調節與皮下脂肪組成特點 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足,其特點是:①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②皮膚表面積相對較大,血流豐富,易於失熱;③能量貯備少,產熱不足,尤以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和小於胎齡兒更為明顯、以棕色脂肪組織的化學產熱方式為主,缺乏寒戰等物理產熱方式。因此,新生兒期易發生低體溫。 新生兒皮下脂肪組織的飽和脂肪酸多,且比未飽和脂肪酸多,前者熔點高,當受寒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降低時,皮脂容易發生硬化、出現硬腫症。

(二)寒冷損傷 寒冷環境或保溫不當可使新生兒失熱增加,當產熱不敷失熱時,體溫隨即下降,繼而引起外周小血管收縮,皮膚血流量減少,出現肢端發冷和微循環障礙,更進一步引起心功能低下表現。低體溫和低環境溫度訪導致缺氧、各種能量代謝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嚴重時發生多器官功能損壞。

(三)其他 新生兒嚴重感染(肺炎、敗血症、化膿性腦膜炎等)、早產、顱內出血和紅細胞增多症等時,也易發生體溫調節和能量代謝紊亂,出現低體溫和硬腫。

臨床表現

(一)低體溫 體核濕度(肛門內5Cm處溫度)常降至<35℃ ,重症<30℃。低體溫早期,棕色脂肪代償產熱良好時,腋溫-肛溫差值(腋-肛溫差)為正值或0;重症、或病程長,能量貯備耗竭時,腋-肛溫差變為負值。

(二)硬腫 由皮脂硬化和水腫所形成,其特點為皮膚硬腫,緊貼皮下組織,不能移動,有水腫者壓之有輕度凹陷。硬腫發生順序是:小腿→大腿外側→整個下肢→臀部→面頰→上肢→全身。硬腫範圍可按:頭頸部20%;雙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雙下肢26%計算。

(三)多器官功能損害 早期常有心音低鈍、心率緩慢、微循環障礙表現;嚴重時可呈現休克、DIC、急性腎衰竭和肺出血等多器官衰竭(MOF)表現。

(四)病情分度 根據臨床表現,病情可分為輕、中和重度。

治療

(一)復溫 凡肛溫>30℃且腋溫高於肛溫者,可置於預熱至適中溫度的暖箱中,一般經6~12小時左右即可恢復正常體溫;體溫低於30℃置於比肛溫高l~2℃的暖箱中,待肛溫恢復至35℃時,維持暖箱的溫度於適中溫度,亦可採用恆溫水浴法等快速復溫措施。復溫中應觀察腹壁溫、肛溫及腋溫的變化隨時調節暖箱溫度,並同時監測呼吸、心率、血壓及血氣等。基層單位復溫可用熱水袋、火炕或電熱毯包裹等方法;也可置嬰幾於懷抱中緊貼人體,比較安全。

(二)熱量和液體供給 經靜脈給予熱量者應達到每日210kJ/kg(每日50kcal/kg);可進乳者應儘早餵哺,熱量漸增至每日419~502kJ/kg(I00~120卡/kg)。體溫低時構注葡萄糖的速度宜慢,一般為每分鐘6~8mg/kg;體溫恢復後可根據血糖檢測結果加快輸注速率。液量可按0.24ml/kJ(1ml/kcal)計算。

(三)糾正器官功能紊亂 ①有微循環障礙、休克者應進行糾酸、擴容,可用2:1液15~20ml/kg(明顯酸中毒可用14%碳酸氫鈉液代替),在1小時內經靜脈滴入;繼用1/3或l/4張液70~90ml/kg緩慢滴入,早期心率低者可給血管活性藥多巴胺,每分鐘5~10μg/kg靜脈輸注;②有肺出血時應及早氣管內插管,進行正壓通氣治療③及時處理腎功能障礙和DIC。

(四)其他 根據併發症選用適當抗生素防止感染;給予其他對症處理。

護理診斷及醫護合作性問題

1.體溫過低 與新生兒體溫調節不足.早產.感染等因素。

2.皮膚完整性受損 與皮膚硬化.水腫,局部血液循環不良有關。

3.有感染的危險 與皮膚黏膜屏障功能低下有關。

4.營養失調 低於機體需要量 與攝入不足有關

5.潛在併發症 肺出血.DIC 與寒冷導致的多臟器功能損傷有關。

6.知識缺乏 患兒家長缺乏正確保暖及育兒知識。

預防

①加強新生兒護理,保持適宜的產房和新生兒室內環境溫度,不應低於24℃;③新生嬰兒應立即擦乾羊水,注意保暖和用溫熱毛氈包裹;③加強母乳餵養,補充熱量;④新生兒轉運過程中應有合適的保曖措施;⑤預防早產、感染、窒息等新生兒高危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