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解放街居委會

新橋解放街居委會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在解放前稱五權路,由新興街、橋仔頭、籠子街、大廟口、米市街合一,處城鄉結合部,是土匪游勇出沒之地。由於官、紳、匪的壓迫與剝削,成為全市聞名的窮街。

新橋解放街居委會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在解放前稱五權路,由新興街、橋仔頭、籠子街、大廟口、米市街合一,處城鄉結合部,是土匪游勇出沒之地。由於官、紳、匪的壓迫與剝削,成為全市聞名的窮街。全街只有4間店鋪,經營食雜、茶葉和一個菸葉加工場,有80%的人當長工、做學徒、拉人力車、討乞,日食兩餐,食不果腹。
解放後,五權路改稱解放街,居民民眾政治上得到翻身解放,但經濟建設卻十分緩慢,人民生活還相當貧困,福利事業沒有保障,連居委會的基本活動經費也相當困難。1964年居委會每月只有5.40元的經費,辦公擠在15平方米的陰暗房子裡,三張辦公桌,一把靠背椅,一盞15瓦的電燈,5.40元除交電費外,餘下買點辦公紙,別的一無所有。全街有待業者1300多人,有16個救濟戶。
1971年,幾個家庭婦女,靠著智慧、耐力和吃苦精神,白手起家辦起紙盒廠。開始,她們為市糕餅廠加工過蠟糖果紙、包裝盒。沒工具,沒漿糊,每人自帶凳子、缽頭、布帶子,漿糊是由各家用糯米煮。產品出來後,她們用第一批加工費做本錢,購買生產用品,錢不夠,自家貼上。經半年時間,用積累的150元買了過蠟機。沒有工作場地,先在工友家裡,床底做倉庫,床上當工作檯。逢學校放暑假,就借校舍當工場。1973年用積累的2000元搭個簡易竹棚,又買了5隻豬崽,飼養豬,剩下的錢辦粿條加工廠,供應大工廠當夜點,還辦了蒸籠加工場、石粉廠等。是年,地委、新橋辦事處派人進駐解放街,將街道企業當為走資本主義的典型;紙盒廠為擴大再生產而積存的1.3萬元,被掛上瞞產私分罪名;搞加工夜點被戴上“搞糧食類投機”的帽子;因安排一個有一技之長的勞釋人員,說成是為其設“防空洞”、“保護傘”,發動大家“口誅筆伐”,“大揭露”、“大批判”。但她們不信邪,認為共產黨的幹部應為人民著想,只要不貪不取,個人冤屈算得了什麼,領著一班人,繼續大幹街道企業。1975年,在整頓紙盒廠的基礎上,又創辦外向型皮革加工廠。1976年“工業學大慶”運動,外來參觀絡繹不絕,不久又接管下放的國營捲菸廠。至1987年已有8個工廠,12個網點,吸收社會剩餘勞力,先後安置463人。1988年年產值530萬元,上繳稅金32.8萬元,歷年累計上交稅收超過250萬元。
解放街企業的發展,給各項事業帶來變化。1990年,他們建立了移風易俗理事會、便民服務指導隊、文明建設督促隊和衛生保潔專業隊等組織,實行對老年人、殘疾人、優撫對象、親職教育、社會管理、民俗改革和社會保險等七個系列服務,建立三個幼兒班、託兒所,入學86人,入托21人。辦了老人活動中心,整治9條小巷排水溝,鋪設水泥路面643米,建花台26個,對鰥寡老人每人月補35元生活費,居民組長實行人身保險和退養制度,對天災人禍的困難戶提供臨時補助,逢年過節給軍烈屬、困難戶送去補品和救濟款等。1991年—1995年,居委會工業產值達14375.64萬元,上繳稅利595.88萬元,商業行銷額達583.61萬元,上繳稅收12.72萬元。1992年獲省優秀調委會。1993年獲省先進婦委會、省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和調解紅旗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