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所屬卷:Neolitsea Merr.
所屬科:Lauraceae
中文名:新木姜子
文獻來源:Neolitsea aurata(Hayata)Koidz.(1918);Merr.(1927);Liou Ho(1932),(1934);Chien et Cheng(1934);Kanehira(1936);陳嶸(1937)*,(1957)*;A1len(1938);Nakai(1940);Wang(1940);H.L.Li(1963);劉業經(1972);圖鑑(1972)*。
Litsea aurata Hayata(1911);Tetradenia aurata(Hayata)Hayata(1913),(1915)*;N.aurata(Hayata)Merr.f.glabrescens Liou Ho(1932),(1934);N.kwangtungensis H.T.Chang(1960).
描述欄位
小喬木,高2—4米,胸徑5—10厘米;樹皮綠灰色。老枝近圓柱形,綠灰色或棕褐色,具細縱條紋,散布縱裂的長圓形或圓形皮孔,近無毛;幼枝多少具棱,具細縱條紋,密被金黃色或銹色微柔毛,基部有少數芽鱗痕。頂芽卵圓形,長達5毫米,芽鱗寬卵形或近圓形,邊緣膜質,外面密被金黃色微柔毛。葉互生,多聚集於枝梢,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11厘米,寬2—4厘米,先端長漸尖或近尾狀漸尖,尖頭鈍,長達1.5厘米,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上面綠色,無毛,下面蒼白色,被金黃色絹狀微柔毛或近無毛,離基三出脈,中脈直貫葉端,最下部一對側脈對生,離基部3—5毫米處生出,斜展,延伸至葉片中部以上,近葉緣處漸消失,其餘側脈2—3對,在葉片中部以上生出,中脈與側脈兩面明顯,橫脈與小脈兩面幾不可見;葉柄長0.6—1.5厘米,腹面具溝,背面圓形,被銹色微柔毛。雌、雄花未見。果序傘形,腋生,具1—5果。果卵球形,長7毫米,寬5毫米,無毛,光亮,頂端具小尖頭;果梗長0.6—1(1.4)厘米,略被微柔毛,先端略增粗,粗達1.5毫米。 果期8月。
植物物種
南亞新木姜子
喬木,高達20米,胸徑達36厘米;樹皮灰色。幼枝綠色,被黃色微柔毛,老枝深褐色,無毛。葉互生或聚生於枝端,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7-11厘米,寬2.5-4厘米,先端狹漸尖,基部楔形略下延,革質,上面深綠色,有光澤,無毛,下麵粉綠色,幼時沿中脈有黃色短柔毛,老時無毛,離基三出脈,側脈每邊3-4條,最下一對側脈離葉基部5-8毫米處發出,其餘側脈發自中脈中部或中上部,纖細,中脈、側脈在葉兩面均突起;葉柄細長,長1-1.5厘米,幼時有黃色短柔毛。傘形花序生於葉腋,近無總梗,苞片4,近於無毛;每一花序有花4-5朵;雄花花梗短,長約2毫米,有柔毛;花被裂片4,卵形,長約2毫米,外面中下部被黃色絲狀柔毛;能育雄蕊6,花絲有長柔毛,第三輪基部的腺體小,圓形;退化雌蕊細小,花柱有長柔毛。果近球形,直徑6-7毫米;果托小,近於扁平,直徑2毫米;果梗長4-5毫米。花期10-11月,果期10-12月。
巫山新木姜子
小喬木,高4-10米;樹皮黃綠色,平滑。小枝纖細,無毛。頂芽卵圓形,鱗片排列鬆散,外面被銹色短柔毛。葉互生或聚生於枝頂,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9厘米,寬1.7-3.5厘米,先端急尖或近於漸尖,偶有長漸尖,基部多少有點漸尖,薄革質,上面深蒼綠色,下麵粉綠,具白粉,兩面均無毛,羽狀脈或有時近於離基三出脈,側脈每邊8-12條,纖細,中脈、側脈在葉兩面均突起;葉柄細長,長1-1.5厘米,無毛。傘形花序腋生或側生,無總梗;苞片4,近於無毛;每一花序有雄花5朵;花梗有黃褐色絲狀柔毛;花被裂片4,卵形,外面中肋有長柔毛,內面僅基部有毛;能育雄蕊6,花絲長3毫米,無毛,第三輪基部腺體小;退化雌蕊細小,長約1毫米,無毛。果球形,直徑6-7毫米,成熟時紫黑色;果托淺盤狀;果梗長5-10毫米,頂端略增粗。花期10月,果期翌年6-7月。
分布及生境
產東北部;生於山坡常綠闊葉林中,海拔1450—2000米。台灣、福建、江蘇、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也有。日本有分布。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
據報導,根供藥用,可治氣痛、水腫、胃腹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