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相除

新故相除

中國北宋王安石提出的哲學命題。出自其《字說》:“有陰有陽,新故相除者,天也。有處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新故相除”來源於《易傳》。《周易·雜卦》說:“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王安石繼承和發展了《周易》這一思想,把新陳代謝看作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並力圖用矛盾法則予以解釋。他認為,陰陽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兩種對立的物質或勢力。陰,“其性靜”;陽,“其性動”。自然界中,由於“有陰有陽”,產生了矛盾。在陰陽矛盾的推動下,舊事物不斷地轉化為新事物,新事物又變為舊事物,並為更新的事物所取代。同樣,在人類社會領域也存在著兩種活動方式:“處”與“辨”。處是對於事物的處理,辨是對於事物的辨別。處是行動,辨是認識。社會領域中“有處有辨”,也不斷進行著“新故相除”。

基本信息

讀音

xinguxiangchu

新故相除

詳細介紹

新故相除是王安石變法的理論基礎。他認為,社會領域中的一切事物,隨著時代的發展,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不同,“久必弊”,即使是“聖人”所制定的禮和法,亦不例外。因此後人對先王制定的禮和法不能恪守不變,必須加以必要的損益,使之不斷更新,以適應已變化了的客觀形勢。他說:“天下事物之變,相代乎吾之前,如吾知恆而已,則吾之行有時而不可通矣。是必度其變而時有損益而後可。故君子不可以不知損益”(《九卦論》)。

王安石新故相除的觀點,闡述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新舊交替的規律。這一觀點為後世進步思想家所繼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