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世紀讀報知識通覽圖書編號:1338054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定價:48.0
ISBN:780646380
作者:張新華 主編
出版日期:2002-03-01
版次:1
開本:大32開
簡介
本書共收錄人們在閱讀書報雜誌及通過其他媒介獲取信息和知識過程中接觸頻率比較高以及較前沿的知識條目共三千餘條。條目涵蓋眾多學科和領域,正文條目按詞條知識領域分類編排,同類詞條內再按筆畫排序。以拉丁字母開頭的條目,排在同類詞條的開頭部分。本書除正文外,另收錄了與讀報有關的十二種附錄,作為全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排列分別按約定俗成的時間、地區以及字母等順序編排。
本《通覽》有以下幾個特色:
第一,綜合性、基礎性。本《通覽》所收條目具有廣闊的包容範圍,涉及到通俗閱讀中可能碰到的所有主要領域。在掃描視角方面,既兼顧到了面向現實和未來,又突出了歷史深度;既考慮到國際環境和進展,又始終立足於國內現實,在巨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展開知識背景‘;在而使全書內容透出廣泛、綜合的色彩。
第二、知識性、可讀性。本《通覽》擺脫了一般專業辭書的模式,在對大量相關內容消化理解以及借鑑、參考大量工具書和專業資料的基礎上,從一般性、非專業讀者的角度,對知識內容進行再組合,以提供儘量多的營養和有用內容,晝減少冗餘度。在提高相關性和邏輯性的同時,針對知識性的基本要求,有選擇地適當擴展和補充相關內容,或延伸概念的內涵,以求最大限度地擴充合理、必要的知識量,增強知識和背景的內在吸引力和魅力。
第三,參考性,客觀性。
第四,前瞻性、開創性。
前言
在我們當前所處的時代,信息和知識正在成為最重要的資源和財富,信息的傳播以及知識的交流、共享和創新正在成為貫穿一切領域的基本活動。除各個領域和部門之間以及各自內部的範圍廣泛的專業性信息和知識交流外,通過各種傳統的和新的媒體進行的針對廣泛客群的大眾傳播和綜合性閱讀,也已成為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過程。這後一個過程不僅是社會政治、經濟和生產活動得以有效進行的紐帶,而且也是人的發展、完善和健康生存的重要保證。從這個角度說,閱讀書報,收視收聽音像節目,以及通過虛擬網路參與溝通,不僅已成為每個人的人生需要和角色義務,而且構成了社會整合和文化凝聚的重要內容。然而,出乎一般所料,這個過程卻總是會遭遇各種各樣的障礙。大的、更重要的方面暫且不談,單單閱讀和傳播過程中的知識、背景和常識障礙,也常常會成為交流和吸收的擋道老虎。在當今信息加速泛濫、各領域專業化不斷增強的背景下,所有人都只能了解和掌握十分有限的片斷的知識。很多對於專業領域的人士而言是常識和基礎背景的知識,對於其他許多人便是閱讀和有效交流的障礙。即使各學科、各領域的專家,也做不到事事通曉。掛一漏萬、孤陋寡聞,已成司空見慣。究其根源,便是因為信息和知識的膨脹已使傳播和溝通增加了困難;知識具有繼承性和回溯性,即時的事件和進展具有歷時背景。因而,對於主要以當前為活動舞台的很多人而言,具有內在邏輯聯繫和歷史含義的過去背景與知識,便也常常成為歧途。不知“三反五反”為何物,不知什麼是“冷和平”、“核冬天”,不知道哪兒曾經出現過所謂“裴多菲俱樂部”,已是當代眾多學子的知識斷崖,也是不少讀者閱讀、交流的陷阱和貽笑大方的原因;雖然大眾傳播和綜合閱讀材料一般是通俗的、非專業導向的,然而,或者由於撰寫者或傳播者不屑為之,或者由於他們本身食而未化,所以大凡涉及到專業知識或背景知識時,往往便埋下了地雷。對於這些專業知識和背景情況,通常雖可從專業辭書或出版物中求索答案,但是那兒的詮釋甚至更容易將人引入五里霧中。況且有哪個讀者會備全各相關領域的專業辭典和參考書呢?顯然,知識瓶頸的存在以及“嚼飯哺人”性通俗綜合工具書的匱乏,實為另一障礙;知識的產出周期大幅縮短,新專業、新技術、新概念不斷湧現,其產出速率之快,更替周期之短,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而一般辭書和專業工具書都大大滯後於這種進展,這給緊跟大眾媒體追蹤前沿變革的讀者帶來了新的困難。網路、虛擬、加密、節點、次生環境、現代病、後科學等已開始充斥報章雜誌,並已成為普遍傳播的概念和語詞;ARP、POS、APS、BBS、BCR、CA、EQ、CUN等縮略語已堂而皇之地成為後現代話語的成分。但遺憾的是,至今尚未出現對這些進入宏大話語的新成分進行甄選詮釋的工具書,已有的相關辭書其實只是專業人士的晦澀的天書,對於一般讀者是無用的;二十世紀末期以來,各個領域知識的交混、融合和跨界互滲,以及時空維度的擴展和畸變,已使大眾傳播和通俗綜合閱讀材料的知識涵蓋面極度擴張。解讀股市信息時總是繞不過國際時事和某些科技前沿與企業發展理論,而關心社區事務的人,也總是會碰到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知識難題和背景信息。由此可見,個人知識面的相對狹窄和綜合性工具書的闕如,也是有效閱讀和傳播的新的障礙。有鑒於此,在上海文化出版社總編輯郝銘鑒先生和編輯室主任林愛蓮女士的共同策劃下,我們編寫了這本《新世紀讀報知識通覽》。其宗旨是,為最廣大的普通讀者提供一本有助於消除上述傳播障礙的知識性工具書和參考讀物。在此成書之際,細細考量全書,我們欣慰地感到,本《通覽》已以下述特色基本實現了這個宗旨。第一,綜合性、基礎性。本《通覽》所收條目具有廣闊的包容範圍,涉及到通俗閱讀中可能碰到的所有主要領域。在掃描視角方面,既兼顧到了面向現實和未來,又突出了歷史深度;既考慮到了國際環境和進展,又始終立足於國內現實,在巨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展開知識背景;因而使全書內容透出廣泛、綜合的色彩。在兼顧知識體系本身結構合理性和完整性的同時,《通覽》著意追求內容的基礎性和通用性,從眾多概念和基礎知識中,選取綜合讀物和大眾傳播中與作為重點和特色的一般性知識內容相關的概念、知識和背景,從而大大提高了全書的針對性和輔導性。我們知道這樣做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犧牲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且還可能出現許多本來可以彌補的空白,但一切為了針對實用,為了突出滿足綜合性通俗閱讀的特殊需要,最後還是決定採取了現在的編輯方針,相信讀者會贊同的。退一步說,任何一本這樣的《通覽》,也無法在這有限的篇幅內實現學科和領域的完整性與系統化。第二,知識性、可讀性。本《通覽》擺脫了一般專業辭書的模式,在對大量相關內容消化理解以及借鑑、參考大量工具書和專業資料的基礎上,從一般性、非專業讀者的角度,對知識內容進行再組合,以提供儘量多的營養和有用內容,儘量減少冗餘度。在提高相關性和邏輯性的同時,針對知識性的基本要求,有選擇地適當擴展和補充相關內容,或延伸概念的內涵,以求最大限度地擴充合理。必要的知識量,增強知識和背景的內在吸引力和魅力。在內容取捨和行文上,儘量提高可讀性。先哲愛默生說過,好的辭書是可以作為讀物閱讀的,這也是我們編撰這本《通覽》的核心目標之一。我們的目標是,首先它必須可讀,然後才是可查。因而條目的處理突破了概念和語詞的定義解釋,而是將重點和力氣花在了提供相關的有用知識上。這是此《通覽》的最大特色之一。第三,參考性、客觀性。我們認為一本好的《通覽》,除了提供合適有用的知識並能讓使用者在不費力的情況下閱讀吸收外,它還必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能夠在一定限度和範圍內排解疑難,辨偽匡正。為達此目的,本《通覽》十分重視科學性和準確性,對所有條目均儘量依據可能獲得的參考材料進行比較、核對、求證、查考。為了使條目包含的內容具有最大的客觀套用範圍並適合儘量廣闊的時空,我們集中注意於相關的客觀事實和核心內容,不做主觀的價值判斷,避免教條主義的標籤和意識形態上的人云亦云。如是,我們認為,《通覽》中的不少條目為專業研究者和各種人士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東西。因而,此書也不失為一本綜合性的辭典類工具書。第四,前瞻性、開創性。編寫過程的自始至終,我們一直關注此《通覽》的先進性,儘量爭取擺脫陳規舊套,既不使其成為專業辭典和學科經典的翻版,又不淪為雜亂無章的市井手冊:我們需要的是一本嚴肅的、有用的知識彙編。我們抵制了某些流行讀物和工具書收羅趣聞軼事和故事傳說的誘惑,時時防止將《通覽》編成一本複述已然事件的記錄,而是將注意力聚焦在可以舉一反三並能在最廣闊的範圍與領域內套用的基礎知識和背景上。這樣做突出了前瞻性,努力反映最新的內容,涵蓋最前沿的學科、領域和進展,不少內容甚至保持了與現實的同步。即使對於傳統性基礎知識和歷史背景的處理,也總是儘量從可以預見的套用角度去決定取捨並予以展開。可以說,這本《通覽》是面向未來的,是一次開拓視野和前程的嘗試。雖然我們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並盡最大可能實現上述目標,但毋庸諱言,由於各知識領域的動態性和多面性,加之編寫者本身知識面的缺陷和多人參與必然會出現的參差,本《通覽》定有許多不如人意之處,也一定會有考慮不周和謬誤失察的地方,懇請讀者原諒並教正。最後,關於本書書名,作一簡單說明。“讀報”,指代一切與大眾傳媒相關的閱讀和接受傳播活動,包括電子媒體,當然,讀報仍然被視為最主要的活動;“通覽”,取其綜合、通用、基礎和涵蓋豐富之義,並試圖藉此突出和傳達閱讀、參考之用意。願讀者能認可箇中含義並能以不同方式受益。
目錄
政治常識
一院制
一黨制
二元制
人民代表大會制
人權
人權外交
人治
人質
三八線
三權分立
上議院
下議院
大公園
專制政治
專政
烏托邦
五角大樓
公務員制度
內閣
內閣制
反對黨
天皇制
王儲
主權
主權國
代議制
代表制
加盟共和國
羊總統制
卡納維拉爾角
司法權
民族
白皮書
白宮
立法權
議會
議會制
議會黨團
眾議院
全民公決
共和制
壓力集團
在野堂
多黨制
執政黨
自治共和國
行政權
邦聯
階級
階層
兩院制
兩黨制
利益集團
君主立憲制
君主制
……
國際時事
國際戰略與思維
國際會議與世界組織
國際條約、協定與宣言
經濟常識
經濟管理與發展戰略
投資與貿易
金融與結算
股市與證券
保險與信貸
法律常識
社會與人口
民族與宗教
環境與生態
網路世界
科技前沿
思潮與運動
當代中國與改革
歷史大事件
國際人物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