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斷 | |||||
拼音: | shí duàn | ||||
解釋: | 1.見地和決斷。 |
相關詞條
-
斷識
語出:《三國志·魏志·明帝紀論》:“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
基本信息 釋義 -
八識
八識,是佛法基本正知見,謂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第七識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識為如來藏(又名阿賴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
前六識 第七識意根 第八識如來藏 彼此配合 佛理深析 -
斷風塵
霹靂布袋戲虛擬人物。 魔界四天王之首,生性風流,曾與緋羽怨姬定下月華樹之約。在四書之秘揭露後,為擾亂正道耳目進入武林,以懷有明聖天書為誘餌,引來各方勢力...
角色設定 角色能力 人際關係 角色配樂 主要劇情 -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譯ālaya-vijñāna),又譯為阿梨耶識。阿賴耶在梵文中的原意為:藏,能藏、集藏,阿賴耶識即是指能夠集藏分...
由來和涵義 佛法的根本識 佛門古今焦點 闡述阿賴耶識 玄奘大師闡述 -
識陰
佛教術語,語出《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成觀法師編著。
概述 詳述 -
第八識
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後三識具有抽象的感念,並非直覺。第八識是社會階層的烙印...
簡介 分述 二次頌詮釋 三末頌詮釋 頌文解釋 -
第七識
末那識,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善惡的分別心。
詞義信息 思量能變 起名原因 -
末那識
“末那識”佛學用語,有情之心識共包括八種,“末那識”是八識中之第七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末那識”與前六識不同,前六識是以外境為對象,它的作用是思量...
在輪迴 丁福保佛 具體解釋 常見辭彙 中華佛教 -
陰識
陰識(?—59年),字次伯。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新野)人。光烈皇后陰麗華的異母兄。最初隨劉縯起兵反王莽,任校尉、偏將軍,隨從包圍宛城,又另外攻下五縣。更...
人物生平 人物評價 家族成員 史書記載 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