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塌事故
坍塌
日前網民“擦肩而過”發帖稱,2011年6月27日,玉溪市新平縣城至三江口二級公路試通車的第二天就發生坍塌事故,導致一輛途經此處的車輛翻下山崖,造成2死2傷,公路中斷。對於事故原因,當地政府說是單點暴雨所致,屬於自然災害。
事發後,雲南省國土資源廳和交通運輸廳分別派出專家組進行調查,專家組均認為確實屬於“強降雨引發的自然災害”。但是,新三公路建設存在未批先建、趕工期和未經竣工驗收即試通車等問題。
在新三公路K25+450到K26+480路段,共有3處損毀,其中2處坍塌、1處路面開裂。發生事故的路段位於半山腰上,雙向四車道都已坍塌,大量石塊、泥土和混凝土被衝進路旁的河谷,翻下河谷的那輛汽車破損嚴重。
公路坍塌的地方路基鬆軟,踩上去有明顯的下沉。被沖毀的擋牆主要由磚石砌成,而鋼筋混凝土擋牆相對完好。公路邊坡的砂漿防護層多處出現開裂,斷裂最大處長達二三十厘米,裡面鋼絲網全部暴露。
相關緣由
公路在尚未交工驗收的情況下,就違規試通車,並計畫在2011年6月30日舉行通車典禮,後因事故取消了典禮。
據施工人員介紹,新三公路沿途地質環境複雜,工期短、任務重,工程一開始就面臨著很大壓力,在公路建設後期,新平縣喊出“大幹快乾60天”的口號,對工程進度進行倒逼,後期工人們都是加班加點幹活。
據了解,除了要滿足民眾出行要求,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雲南省國土資源廳和交通運輸廳分別派出專家組到現場調查。專家組認為:事發路段地形橫坡陡峻,工程地質條件差,強降雨加大了靜水壓力,形成坍塌,屬強降雨誘發的自然災害。雲南省交通運輸廳一位參與調查的專家說,路基處理、擋牆強度、瀝青厚度等都合乎規定。
修復施工
根據當地的地質條件,設計出兩套修複方案。一是修建抗滑擋牆,需690萬元,但還要看樁基是否損壞,如果樁基損壞費用還得增加。此方案時間約3個月。第二種方案就是架橋,資金約760萬元,時間至少半年。修橋可避開滑坡地帶,減少安全隱患。
事故熱議
網民質疑
此事引起網民廣泛關注。網民“沉默”說:“下雨導致路塌方,雨能把路搞塌很不簡單,試通車第二天就塌,可謂是中國史上壽命最短的公路。 ”網民“似水流年”質疑:“這條路容易塌方,修之前又不是不知道,修的時候為什麼不加固?還沒通車就出事,出事以後怪大雨,為自己開脫,找天災的原因,這是人禍。 ”
新三公路坍塌“怨天”還是“怨人”
儘管雲南省國土資源廳和交通運輸廳分別派出的專家組經調查,也均認為確實屬於“強降雨引發的自然災害”。為該事故增添了人禍的因素。而導致“人禍”的重要的原因,竟然是“根據國家政策,新建二級公路必須在今年6月30日以前建成通車,否則將無法享受國家取消二級公路收費的補助。那么新建二級公路背負的政府債務,將由相關州市自行承擔償債責任。”如此推理,“政策”竟然成了新三公路突擊建造通車的主要誘因。
這樣來看,就不難理解“新三公路於2009年10月開工建設,而設計方案2010年5月才得到雲南省交通廳批覆,存在‘未批先建’和‘趕工期’的問題。這種違背客觀規律的“大躍進”施工方式,留下致命的安全隱患不足為奇。
眾所周知,建造一條長92.675公里,總投資21.8億元的公路,需要政府諸多相關部門的審批。整個建造過程中,也應該有多個部門監管。而這條一開始就“違規”建造的公路,表明許多官員的責任缺失。而這種失職行為,導致了對施工質量的放縱,最終造成了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這種只顧追求政策利益、忽視政策規則,追求工程“面子”、忽視工程質量的行為,在現實中並不少見。對此種現象和行為,必須從國家層面上,一查到底,依法懲處。
新三公路事故的發生,還有許多讓我們反思的問題。比如,按照國家政策,新建二級公路必須在2011年6月30日以前建成通車,才能享受國家取消二級公路收費的補助。21.8億元對當地政府不是一個小數目,面對如此巨大的政府債務,很難不拿出“以死相拼”的幹勁卸掉。此外,既然當地公路主管部門知道“公路沿途地質脆弱、災害頻發,一直是洪澇和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地區”就更應該強化工程質量,加強巡查,建立預警和應急防範機制。
坍塌後續
被冠以“史上最短命”的新平至三江口二級公路自2011年6月27日發生事故以來,當地官員以及專家的說法被認為是推卸責任,“地質災害的說法顯然在挑戰常識。”對公路質量鑑定的工作已全面展開。
“確實是偶發地質災害”
2011年7月14日下午5時,一場大雨光顧了新平縣城。在這個多雨的季節,新平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張保翔就開始擔心起地質災害問題。新平縣是雲南省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全縣已確定了79個重要地質災害檢測點。2007年,科技部、國土資源部把新平縣列為全國兩個“區域降雨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技術研究”示範區之一。“新平就是一個這樣的地方,地質災害頻發。”張保翔說。
頻發地質災害的大背景成為新平方面對於這起道路事故的說辭。“這與事故有多少聯繫?地質背景必然導致公路坍塌嗎?知道是地質災害頻發,為何不選擇另外的修路方案?”網友“飛天豬”的說法極具代表性。“當時我們設計了兩套方案,也提出了橋隧相連的方案,可也存在老路挖的廢土方沒有地方堆、環境壓力大的問題,初設階段通過比選和論證,依山建路的方式也是可行的。”事故路段設計方上海林同炎李國豪土建工程諮詢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蔣忠良解釋道,“因為地質災害是偶發性的,預測不了。修橋就能避免災害嗎,這誰說得清?”
“確實是偶發地質災害。”卜有章一再強調。事故發生後半個月,新平縣又下起了雨,這個“危險”的信號讓新平縣感到焦慮。
“對公路質量有信心”
2011年7月14日下午,記者再一次踏上新三公路,滿地依舊是滾滾落石,破碎道路又增多了。雨霧之中,通行車量不得不借道土路,公路沿線不時有小溪流下,水量大的地方還攜帶有泥沙,距離事故地點的峨德河隧道也被封閉了。
“莫非又出現新的事故?”卜有章告訴記者,除了2011年6月27日坍塌的100多米路段外,90多公里的道路還沒出現其他問題。“這些數十米的陷坑是施工單位挖的,是為了自查質量的問題,並不是新的事故。”卜有章說。災害發生後,事故成因一公布,卜有章本以為可以著手公路重建的問題,卻引來了更大範圍的爭議。卜有章告訴記者,“用,只能用這種方式自查,才能證明我們對公路質量是有信心的。”
[官方回應]
新平縣對這次事故發布了新聞通稿,對於各方的質疑,進行了回應。
1. “史上最短命的公路”是如何造成的?
“史上最短命的公路”,是雨太大造成的,還是因為路太差?
新平方面回應,據新平縣氣象局和水利部門提供的資料:2011年6月22日~27日,新平縣內連續降雨,27日20時至21時縣城至峨德河段出現強降雨,是2011年以來當地最大的一次強降雨。降水已形成坡面徑流,下滲水量一方面加重了填方區土體自重,一方面加大了靜水壓力,形成坍塌。災害地點正處峨德河水系範圍,山高箐深、地質脆弱,地形坡度大、土壤滲水作用強,災害頻發,是雲南雨季地質災害的重點防控地區之一。加之6月27日該片區發生單點暴雨,大曼線公路涵洞水產生洪水攜帶固體顆粒沖刷到峨德河溝渠,堵塞了溝渠,兩股水混合成水石流大瀑布直衝刷路基,致使正在施工中的路基發生水毀。
在施工過程中,新平方面嚴格按照公路建設的相關要求,嚴格工程質量管理,加強監管,確保質量。
“‘史上最短命的公路’的說法,我是有意見的。”卜有章說:“我們本來就沒有試通車,何來最短命一說?”
2.是否存在“未批先建”等程式性缺陷?
新三公路2009年10月開工,設計方案是翌年5月才得到省交通廳批覆,是“未批先建”。
新平方面認為,新三公路的建設是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法依規進行項目報批,一切手續完備齊全。水保、環保、土地、林地、文物、地震安全及施工許可等各項手續完備。工程建設不存在違規“未批先建”的情況。
卜有章說:“批覆是什麼一定要弄清楚。2009年我們就拿到了立項批覆,隨後就進行了招標設計,經過專家論證後,初設計中能施工的部分我們就可以先動工,一些需要調整的設計部分,我們就等最後的設計批覆下來進行動工,所以才有了一個時間差,2010年5月拿到總的設計批覆。”
3.是否因為“趕工期”而影響工程質量?
新三公路是不斷趕工期修建起來的,工程質量不禁令人產生疑問。
新平縣常務副縣長刀有忠通報,根據已批覆的可研報告,在招標檔案中合理確定新三公路建設工期為18個月,2009年10月開工,2011年6月竣工。由於時間緊,為加快工程建設,減少各標段工程建設任務,新平把全長93.04公里的新三公路劃分為11個契約段進行招標,進行合理組標,從始至終圍繞18個月工期進行科學合理的建設工作,工程建設不存在“趕工期”情況。
卜有章也介紹,“整條公路施工自始至終圍繞18個月的建設工期進行科學合理的施工管理,不存在質量問題。”
4.公路沒有經過驗收為何要通車?
“我們考慮老百姓的出行是一個民生問題。”卜有章無奈地表示,2011年6月,整條公路的路基、橋涵、路面、交安工程已基本完工,公路的防護工程和綠化工程沒有完工,大部分標段的工程已經到了掃尾階段。由於工程進行封閉施工管理,新平縣江東與江西片區交通只得從修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新平至漠沙老公路通行,或從新平-元江-漠沙、新平-新化-老廠-戛灑路繞行,嚴重影響了民眾的出行,民眾通車的願望十分強烈。根據新平的實際情況和民眾的出行需求,對基本竣工的標段,能達到通行條件的路段放行車輛。
據了解,新平縣原計畫於2011年6月30日舉行新三公路的通車典禮,對基本竣工的標段,能達到通行條件的路段放行車輛。但因2011年6月22日~27日境內連續降雨,導致新平縣城至三江口二級公路K25+450~K26+480段發生路基沉降、路面開裂、擋牆局部位移,交警及路政部門及時在危險路段設立了警示標誌,並取消了典禮。
[審計報告]
無一契約段按契約工期完工
在一份審計報告中,提到了公路存在的問題,玉溪市審計局對新平至三江口二級公路建設跟蹤審計(第二階段),路基工程10個契約標段約定顯示:工程自2009年10月27日至2010年10月26日止,工期365天,無一契約段按施工契約工期完工。
施工過程中,監理單位沒有履行投標承諾,總監辦、駐地辦、中心實驗室全部崗位監理人員基本沒有按投標名單到位,更換監理人沒有書面申請指揮部同意。之後,指揮部對監理人員進行了督察,提出了督察意見。可是整改後,監理人員仍然不是投標承諾的人員。總監辦、駐地辦、中心實驗室大部分崗位監理人員職稱和資質達不到招標檔案的要求,無證上崗人員占40%。
[專家調查]
3大原因導致事故發生
事故發生後,專家組形成了《雲南省新平縣新三公路K26+140~K26+300段坍塌調查報告》,詳解了事故幾大成因。
一、地形地貌。坍塌路段屬於構造剝蝕中山地貌,峨德河切割較深,河谷為“V”形谷,兩岸坡度45~65度。新建公路處於峨德河右坡岸,縱向170度,坡度50度,斜坡結構類型為斜交——順向坡,屬於半挖半填路段,擋牆高10.1~16.3米,自然狀態下邊坡穩定性差。
二、地層岩性。該段出露基岩為侏羅系蛇店組紫紅色薄至中層狀泥岩,岩體風化強度強至中等,開挖擾動後表層較破碎,工程地質條件差。而且新建路基尚未完全固結。
三、降雨。新平縣氣象局提供的資料顯示,2011年6月22日~27日新平縣境內連續降雨,2011年6月27日晚8時至9時發生單點暴雨,降水形成坡面徑流,下滲水量一方面加重了填方區土體自重,另一方面加大了靜水壓力,形成坍塌。
因連日雨水和2011年6月27日的單點暴雨,加之附近老百姓山地集水和大曼線公路涵洞雨水產生洪水攜帶固體顆粒沖刷到峨德河溝渠,並堵塞了溝渠,兩股洪水混合成水石流大瀑布直接沖刷路基,致使路基不同程度發生水毀,強降雨導致滑坡坍塌災害的發生。
專家的說法並不能完全消弭公眾的質疑,官方不斷強調的科學結論,卻在網路上發酵成一場軒然大波。“我們尊重常識,也要尊重現實,如果不相信專家的結論,只能到現場來了解才更有說服力。”卜有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