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比納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納智力量表(Stanford Binet intelligencescale)由史丹福大學的推孟通過修訂比納-西蒙智力量表後編成的智力量表。首版發表於 1916 年,稱 1916 年量表。在此之前,維恩蘭德師範學院的戈達德和明尼蘇達大學的庫爾曼也發表過比納-西蒙智力量表的譯本(1908) 和修訂本。相比而言,三位研究者的修訂工作中,推孟的工作最為出色,影響最大。與比納-西蒙智力量表一樣,斯坦福-比納智力量表也是按年齡水平將項目加以分組。測驗項目共 90 個,其中 51 個是比納-西蒙智力量表原有的項目。推孟選擇和編制了一些項目,涉及獨立於學校特殊經驗的作業。選用項目的標準是:通過該項目的兒童百分數隨連續的年齡水平增長而增長。該標準便作為確定每一項目屬於哪一年齡組的客觀手段。

被試在量表上的智力年齡(MA)和智商(IQ)都依據在連續的年齡水平上通過的項目數而定。斯坦福-比納智力量表不但有年齡量表的特點,而且採用斯騰的商數量表,即比率智商(ratioIQ)。比率 IQ=(MA/CA)×100,其中 CA是實際年齡。這個量表的標準化是以 1000名兒童和 400名成人樣組為基礎。它還附有詳細的測驗實施過程、說明書及記分方法。主要缺點:缺乏復份,在測驗成年人和幼小的兒童方面不很適當。因而,推孟與同事墨烈爾於 1937年發表第二個修訂版(又稱 1937年量表)。修訂包括:(1)測驗有復份,一為 L型,一為 M 型;(2)1916年量表的測驗對象為 3歲~13歲,而 1937年量表擴大為 2 歲~18歲;(3)運用分層取樣構成標準化樣組,規模擴為 3184人。取樣限於生於美國、稍高於平均社會經濟地位的白人兒童,城裡人多於鄉村。1960 年又出版由推孟計畫,墨烈爾最終完成的修訂本(又稱 1960年量表)。主要修訂特點:(1)從 1937年量表的 L和 M兩型中選出最好的項目組成一個測驗;(2)捨棄比率智商,改用離差智商(平均數為 100,標準差為 16)。此後,又有 1972年修訂版和 1973年修訂版,均只修訂常模。以 1972年量表為例,它的再測信度大於.90,與學校年級分和成就測驗分的相關和前幾個版本一樣,也是中等相關(.40~.7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