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以美國南北戰爭時的南方騎兵將軍斯圖亞特(JamesEwelBrownStuart,1833—1864)的名字命名。戰鬥全重12.5噸,裝甲厚度為25—44毫米,配備37毫米火炮1 門,機槍2 挺,最大時速58公里,最大行程312 公里,乘員4 人。除裝備美軍外,還裝備英軍用於北非戰場。
發展歷史
二戰之初,隨著歐洲情勢緊張,美國坦克設計師意識到M2輕型坦克已經變得過時,於是進行了整體升級計畫,美國以1938年推出的M2A4輕型坦克設計進行強化,包括更換引擎、厚實裝甲、採用加入避彈設計炮塔以及新的37公厘主炮、並因應加重的車身重量而修改驅動輪及懸吊系統。新的坦克被命名為“M3輕型坦克”,於1941年3月至1943年10月間生產。如同其前身M2A4坦克,M3裝備一門37毫米M5主炮,以及三挺M1919A4機槍:一挺與主炮同軸,一挺在炮塔頂端,一挺在副駕駛座前方,然而車身槍塔的機槍常被拆除以換取更多空間。M3使用兩具新版本的凱迪拉克七汽缸輻射型引擎(星形發動機),全部共有250匹馬力;但1941年時由於引擎材料開始短缺,有約500輛的M3改裝上了吉伯森(Guiberson)T-1020柴油引擎。車身采斜面設計,並將駕駛艙蓋移到上方,但車身由於過高且有許多稜角,給對手有很大的射擊面積。M3系列的生產由美利堅汽車與鑄造公司(American Car and Foundry Company)負責。改良型M3A1則於1941年八月服役,M3A1搭配了有動力旋轉裝置的改良型同質焊接是炮台,具有一陀螺穩定器可使37毫米主炮於行進中能精準射擊,炮塔內部並采吊籃式設計。此時,有一全車體均采焊接式的先導實驗車體,被稱M3A1E1。下一型M3A2亦采焊接式設計,主要結語M3A1大同小異,並沒有投入生產。之後的M3A3則有許多地方被重新修改,包括炮塔、車身以及車身機槍座。儘管使用單位抱怨該坦克火力不足,改善型的M5輕型坦克依然保留了37毫米主炮。M5自1942年開始生產後逐漸取代了M3,並在1944年被M24輕型坦克取代。
參戰歷史
英軍
英國陸軍最早在實戰中使用M3輕型坦克。1941年11月,大約170輛斯圖亞特坦克參與了北非戰場的十字軍行動,但結果令人失望。實戰結果顯示,M3輕型坦克較德軍坦克落後。主要的缺陷在於37毫米主炮威力太弱,以及拙劣的內部配置,尤其是炮塔的雙人乘組方式令人詬病。此外M3的履頻寬度太窄,接地壓太高。但M3輕型坦克也獲得若干正面評價,成員們喜歡其速度和機械可靠性,因此暱稱它為“甜心”。當1942年英軍接收了美制M4雪曼中型坦克之後,便將斯圖亞特坦克撤出主戰場,改作偵察之用,或改裝成其他用途的車輛,最有名的例子是拆除炮塔後改裝成運兵車的“斯圖亞特袋鼠”(Stuart Kangaroo)。
紅軍
另一個主要的租借援助國蘇聯,對M3的評價更是等而下之。紅軍認為它火力和裝甲都太差,且對燃料的品質太敏感(M3/M5系列引擎皆是取自於飛機用的星型引擎,需要高辛烷值的燃料)。即便如此,M3還是優於大戰初期蘇聯製造的T-60等輕型坦克。1943年,紅軍試用了升級版的M5輕型坦克,但認為並不比M3優良,因此拒絕了美國提供M5。
美軍
美軍第一次於實戰中使用M3是在菲律賓,以少量坦克投入巴丹半島的戰事。1942年底,當美軍參與北非戰事時,斯圖亞特坦克仍是其主要的裝甲武力。然而在歷經了慘痛的加查拉戰役後,美軍體悟到M3和M5完全不是德軍四號坦克和虎式坦克的對手,於是隨即採取“英國模式”,解散大部分輕型坦克營改為偵察之用。在後來的戰事中,多數美軍坦克營多配置三個中型坦克連(通常是M4),以及一個斯圖亞特坦克連(M3或M5/M5A1)。
在歐洲戰區,輕型坦克因為面對敵火的生還率太低,只能扮演次要角色。斯圖亞特唯一能充分發揮的主要舞台在太平洋戰區,因為日軍的坦克數量相對較少,火力和裝甲也較弱。日軍步兵很少配有反坦克武器,面對敵軍坦克時多採用近距離的攻擊戰術。因此在這裡,斯圖亞特坦克的威力只遜於中型坦克。
儘管如此,M3/M5的生產數量是很巨大的,總數超過25,000台。斯圖亞特坦克一直被使用到大戰末期。除美國、英國和蘇聯之外,它由法國、中國和狄托的游擊隊在南斯拉夫使用。
前國民黨陸軍
美軍提供M3系列給國民黨政府的起緣起自於租借法案以及日本對美開戰。1942年第一次緬北戰役結束後,國民黨陸軍部分人員撤往印度進行重編;為了活用租借法案物資,國民政府在印度組建駐印軍戰車訓練班,並在1943年建立駐印軍戰車第一營,全營使用M3A3。之後在滇西緬北戰役時編入新一軍參戰,並在1944年3月3日瓦魯班戰役中成功擊潰日軍第18師團師部,此次重大斬獲後來訂為前民國裝甲兵節。
國共內戰初期,國民黨的M3A3為駐印軍時期接收裝備,並通通納入戰車第一團使用。1948年接收了美軍遺留在中國的M5A1,隨著國軍節節敗退,裝甲部隊也在三大戰役中潰滅殆盡。裝甲司令部在淮海戰役後,著手重建裝甲部隊。
二次大戰後,美軍在菲律賓、關島和沖繩各地留下許多坦克。由於運回美國費用太高,也沒有用途,於是大多拆掉武裝和通信系統,任其自然報廢。國民黨裝甲司令部參謀長蔣緯國就和美國交涉,把這些坦克買下來運往上海,堆在虬江碼頭。重建的各戰車營就自行尋找堪用的車輛和零件,加以整修組裝。其中戰車第三團第一營湊出廿二輛M5A1坦克,編製成兩個連。經過在台灣的短暫整訓後移防金門。
解放軍中的“紅色斯圖亞特”
1946年9月,晉察冀豫野戰軍利用繳獲的國民黨裝甲車輛,成立了自己的坦克部隊-晉察冀豫坦克大隊。1948年12月21日,其擴編為華東坦克大隊。1948年2月,晉察冀野戰軍區正式成立晉察冀坦克區隊。1948年5月,晉察冀豫野戰軍區和晉察冀野戰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同年7月,晉察魯豫坦克部隊調往石家莊,和晉察冀坦克區隊合併成立華北軍區坦克大隊。
華北軍區坦克大隊多準備繳獲美援敵人的M3A3型和 M5A1輕型坦克以及少量日制坦克。
1947年3月3日,華東野戰軍區利用在魯南戰役繳獲的敵人裝甲車輛,在山東省沂水縣王家莊成立了華東坦克部隊,一共93人,編3個區隊,1個器材保管組。每個區隊下轄3個分隊。第1、2區隊為坦克區隊,各配3輛坦克。而且,在華東野戰坦克大隊,也有一位坦克英雄,他就是沈許。
1948年9月,沈許隨華東坦克大隊參加了濟南戰役。在駕駛他的座車568號M3A3輕型坦克,突破敵人在濟南城的外圍防線時。他掩護步兵部隊,連續發射炮彈30餘發,摧毀敵人多處火力點;配合步兵強攻濟南外城永固門時,冒著國民黨軍9架飛機輪番轟炸和掃射,勇猛突進,在距敵20米處發射炮彈80發,摧毀敵人防禦工事,為步兵開闢出前進道路。進攻內城時,坦克突然陷進彈坑,遭到敵飛機掃射和火炮轟擊,並且無線電聯絡中斷。他沉著機智,跳出坦克炮塔,衝出敵火力封鎖,完成聯絡任務。同年12月,他又參加了淮海戰役的前平莊戰鬥,他的座車中彈13發,履帶被打斷,37mm火炮發生故障。他架起機槍向敵人射擊,並把負傷的坦克安全撤下來。1949年,華東軍區決定授予其“坦克英雄”稱號!
1962年11月20日解放軍第32團第2營先頭部隊與印軍第48旅廓爾喀聯隊第6營在查庫鎮的遭遇戰中,我軍就成功將2輛印度M3A3輕型坦克,擊毀和繳獲各1輛。
坦克世界
M5A1輕型坦克數據(中國四級輕型坦克)
生命值(HP) | 310 |
重量/最大載重量(噸) | 15.56/15.75 |
價格(銀幣) | 143,000 |
車組成員 | |
行動信息(白板) | |
發動機功力(馬力) | 296 |
最大速度(公里/小時) | 64.4 |
轉彎速度(度/秒) | 36 |
裝甲信息(白板) | |
車身裝甲(前/側/後 毫米) | 28/28/25 |
炮塔裝甲(前/側/後 毫米) | 38/31/31 |
武器信息及配置信息 | |
火炮 (等級:III) | 37mm M6 |
殺傷力( HP ) | 40/40/50 |
穿透力(毫米) | 56/78/19 |
射速(發 / 分鐘) | 26.09 |
火炮 (等級:IV) | 一式47 mm炮 |
殺傷力( HP ) | 70/70/90 |
穿透力(毫米) | 81/130/25 |
射速(發 / 分鐘) | 20-24 |
炮塔 (等級:III) | M3A3 |
炮塔裝甲(前/側/後 毫米) | 38/31/31 |
旋轉速度 (度/秒) | 48 |
觀察範圍 (米) | 330 |
炮塔 (等級:IV) | M5A1 |
炮塔裝甲(前/側/後 毫米) | 44/31/31 |
旋轉速度 (度/秒) | 48 |
觀察範圍 (米) | 350 |
無線電台 (等級:VI) | SCR 508 |
通信距離 (米) | 395 |
無線電台 (等級:IX) | SCR 506 |
通信距離 (米) | 615 |
發動機 (等級:IV) | 雙 凱迪拉克 42 串聯發動機 |
發動機功率 (馬力) | 296 |
中彈起火幾率 | 20% |
發動機 (等級:IV) | 大陸公司 R-975-C1 |
發動機功率 (馬力) | 400 |
中彈起火幾率 | 20% |
履帶 (等級:III) | WSS T36E6 |
最大載重量 (噸) | 15.75 |
旋轉速度 (度/秒) | 36 |
履帶 (等級:IV) | WSS T55E1 |
最大載重量 (噸) | 18 |
旋轉速度 (度/秒) | 38 |
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數據(美國三級輕型坦克)
生命值(HP) | 220 |
重量/最大載重量(噸) | 12.04/12.5 |
價格(銀幣) | 37,500 |
車組成員 | |
行動信息(白板) | |
發動機功力(馬力) | 245 |
最大速度(公里/小時) | 61 |
轉彎速度(度/秒) | 40 |
裝甲信息(白板) | |
車身裝甲(前/側/後 毫米) | 38/25/25 |
炮塔裝甲(前/側/後 毫米) | 38/25/25 |
武器信息及配置信息 | |
火炮 (等級:II) | 20mm Hispano-Suiza Birgikt |
殺傷力( HP ) | 12/12 |
穿透力(毫米) | 30/41 |
射速(發 / 分鐘) | 78.3-120 |
火炮 (等級:III) | 37mm M-S |
殺傷力( HP ) | 40/40/50 |
穿透力(毫米) | 48/70/19 |
射速(發 / 分鐘) | 24-26.1 |
火炮 (等級:III) | 37mm M-6 |
殺傷力( HP ) | 40/40/50 |
穿透力(毫米) | 56/78/19 |
射速(發 / 分鐘) | 26.09 |
炮塔 (等級:II) | D37812 |
炮塔裝甲(前/側/後 毫米) | 38/25/25 |
旋轉速度 (度/秒) | 40 |
觀察範圍 (米) | 280 |
炮塔 (等級:III) | D39273 |
炮塔裝甲(前/側/後 毫米) | 38/32/32 |
旋轉速度 (度/秒) | 48 |
觀察範圍 (米) | 330 |
無線電台 (等級:II) | SCR 200 |
通信距離 (米) | 265 |
無線電台 (等級:IV) | SCR 210 |
通信距離 (米) | 325 |
無線電台 (等級:IX) | SCR 506 |
通信距離 (米) | 615 |
發動機 (等級:III) | 吉布森 T-1020-4 |
發動機功率 (馬力) | 245 |
中彈起火幾率 | 12% |
發動機 (等級:III) | 大陸公司 W-670 |
發動機功率 (馬力) | 268 |
中彈起火幾率 | 20% |
發動機 (等級:IV) | 大陸公司 R-975-C1 |
發動機功率 (馬力) | 350 |
中彈起火幾率 | 20% |
履帶 (等級:II) | “斯圖亞特” E1 |
最大載重量 (噸) | 12.5 |
旋轉速度 (度/秒) | 40 |
履帶 (等級:III) | “斯圖亞特” E2 |
最大載重量 (噸) | 14.5 |
旋轉速度 (度/秒) | 45 |
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數據(美國四級輕型坦克)
生命值(HP) | 290 |
重量/最大載重量(噸) | 14.83/15.5 |
價格(銀幣) | 143,000 |
車組成員 | |
行動信息(白板) | |
發動機功力(馬力) | 320 |
最大速度(公里/小時) | 58 |
轉彎速度(度/秒) | 40 |
裝甲信息(白板) | |
車身裝甲(前/側/後 毫米) | 28/28/25 |
炮塔裝甲(前/側/後 毫米) | 44/31/31 |
武器信息及配置信息 | |
火炮 (等級:II) | 20mm Hispano-Suiza Birgikt |
殺傷力( HP ) | 12/12 |
穿透力(毫米) | 30/41 |
射速(發 / 分鐘) | 78.3-120 |
火炮 (等級:III) | 37mm M-6 |
殺傷力( HP ) | 40/40/50 |
穿透力(毫米) | 56/78/19 |
射速(發 / 分鐘) | 26.09 |
火炮 (等級:III) | 75mm M3 |
殺傷力( HP ) | 175/110 |
穿透力(毫米) | 38/100 |
射速(發 / 分鐘) | 13-14.6 |
炮塔 (等級:III) | M44 |
炮塔裝甲(前/側/後 毫米) | 44/31/31 |
旋轉速度 (度/秒) | 40 |
觀察範圍 (米) | 330 |
炮塔 (等級:IV) | M8 |
炮塔裝甲(前/側/後 毫米) | 38/25/25 |
旋轉速度 (度/秒) | 44 |
觀察範圍 (米) | 370 |
無線電台 (等級:VI) | SCR 508 |
通信距離 (米) | 395 |
無線電台 (等級:IX) | SCR 506 |
通信距離 (米) | 615 |
發動機 (等級:IV) | 雙 凱迪拉克 42 串聯發動機 |
發動機功率 (馬力) | 320 |
中彈起火幾率 | 20% |
發動機 (等級:IV) | 大陸公司 R-975-C1 |
發動機功率 (馬力) | 350 |
中彈起火幾率 | 20% |
履帶 (等級:II) | WSS T16E3 |
最大載重量 (噸) | 15.5 |
旋轉速度 (度/秒) | 40 |
履帶 (等級:III) | WSS T36E8 |
最大載重量 (噸) | 17.4 |
旋轉速度 (度/秒) |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