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斑螯多群集取食,成群遷移。當它遭到驚動時,為了自衛,便從足的關節處分泌出黃色毒液。此黃色毒液內含有強烈的斑螯素,其毒性甚強,能破壞高等動物的細胞組織,與人體接觸後,能引 起皮膚紅腫發泡。
出處
中藥名。出《神農本草經》。別名斑貓。為芫青科昆蟲南方大斑螫 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黃黑小斑螫 M.cichorii L.的乾燥全體。主產河南、廣西、安徽、四川、江蘇等地。卒,寒,有大毒。入大腸、小腸、肝、腎經。攻毒,逐瘀。
①治牛皮癬,神經性皮炎。酒浸液塗患處。
②治瘰癧,狂犬咬傷;近亦用於肝癌、肺癌等癌症。內服:0.05-0.1克,米炒後煎服或入丸、散服。心臟、肝臟、腎臟機能不全者慎用,孕婦忌服。本品含斑蝥素。斑蝥素對皮膚、黏膜有發赤、起泡作用,口服可引起腸胃炎與腎炎。水浸劑在體外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斑蝥素有抗癌作用,但毒性很大,可用於肝癌、肺癌等。不良反應主要為泌尿道刺激,甚至血尿,也有噁心、嘔吐,手指發麻等。其衍化物毒性較小。
形態特徵
斑螯全身披黑色絨毛,翅細長橢圓形,質地柔軟,體長為11—30毫米,翅基部有兩個大黃斑,中央前後個有一黃色波紋狀橫帶,足具有黑色長絨毛。
生活習性
斑螯多群集取食,成群遷移。當它遭到驚動時,為了自衛,便從足的關節處分泌出黃色毒液。此黃色毒液內含有強烈的斑螯素,其毒性甚強,能破壞高等動物的細胞組織,與人體接觸後,能引起皮膚紅腫發泡。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河南、廣西、安徽、四川、江蘇等地。
舉例
草原斑貓(學名: Felis silvestris shawiana):又叫野貓、沙漠斑貓、土狸子等。是野貓的中國亞種。體形比家貓大,體長為50-70厘米,尾長為25-35厘米,幾乎正好是體長的一半,體重約為8千克,看上去顯得比較粗壯。目光狡黠,性情暴躁,各色毛皮上有斑點.
喜好在草原或綠洲穿行覓食。單獨在夜間或晨昏活動,白天隱匿於樹穴或灌叢中。主要吃小型齧齒動物、鳥類、蜥蜴和蛙等,也食魚類和昆蟲等。行動敏捷,善於攀爬,潛行隱蔽接近獵物,突然捕食。領域性也很明顯,通常每個個體大約占據0.5平方公里的領地,但當領地內食物不足或者尋找配偶時,也常到領地以外遊蕩。分布於中國新疆、甘肅、寧夏等省區。
草原斑貓體形比家貓大,體長為50—70厘米,尾長為25—35厘米,幾乎正好是體長的一半,體重約為8千克,看上去顯得比較粗壯。身體的背部呈淡沙黃色至淺黃灰色,背部和身體側面的毛色逐漸轉為淺淡色,腹面則為淡黃灰色。全身都具有許多形狀不規則的棕黑色斑塊或橫紋,耳尖略有棕黑色簇毛。尾巴上面有5-6條棕黑色橫紋,尾巴的下面為白色。喉部和腹面經常呈淺白到淡灰色。前額有4條十分顯著的黑帶,與淺底色形成鮮明對比;眼和鼻吻部通常突出有白色到淡灰色斑。耳邊緣有白色或淺色毛;耳內側毛呈淡黃白色。耳後毛色從與底色相似到暗褐色。尾尖黑色,尾上有一些黑色橫環紋。尾長超過頭體長的50%。有4對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