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嘴鵜鶘

斑嘴鵜鶘

又名淘河、塘鵝、卷羽鵜鶘。棲息於沿海海岸、江河、湖泊和沼澤地帶,以魚類等為食,也吃蛙、甲殼類、蜥蜴、蛇等。斑嘴鵜鶘在中國長江下游和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較為常見。屬於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基本信息

外貌體型

(圖)斑嘴鵜鶘斑嘴鵜鶘

斑嘴鵜鶘為大型涉禽。體長140~160厘米,體重約10~12公斤。喙長而寬大,有藍黑色斑點,上喙尖端呈鉤狀,下喙具有發達的暗紫色皮膚質喉囊。頸部較長,呈白色,枕部具有粉紅色羽冠,後頸部有一條粉紅色翎羽。體背羽為灰褐色,初級和次級飛羽及大覆羽為黑褐色,腹羽呈白色,胸部羽呈矛狀。尾部比較短,呈銀灰色。後肢短,生於部靠後,趾間有全蹼。

分布範圍

塘鵝塘鵝
分布於印度西南部、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東南亞等地。在中國華東及華南沿海從江蘇廣西雲南南部、海南島也有分布。山東偶爾有過境記錄。

習性

(圖)斑嘴鵜鶘斑嘴鵜鶘

結群生活。鵜鶘經常四、五成群互相合作,排成半圓形或整齊的橫隊,共同用兩翼扇風拍水,把游魚趕往湖邊淺灘,再用嘴掏水兜撈魚,然後閉口收縮皮囊,擠出余水,將魚吞下。如果一次吃不完,會把剩餘的魚暫時存放在口底的皮囊內,留作備用。吃飽的鵜鶘,時常張開嘴巴,把皮囊緊繃在胸前晾曬吹乾。

棲息

(圖)斑嘴鵜鶘斑嘴鵜鶘

斑嘴鵜鶘棲居於有蔭的沿海港口、河口、湖泊及大型河流。善於游泳,常在島嶼地面上築巢。其雙翼巨大,飛翔能力強,速度快。游泳時雙翅緊閉於背上。叫聲唦啞。

捕食

(圖)斑嘴鵜鶘斑嘴鵜鶘

常在海灘上捕食魚類和貝類,先把捕到的食物儲存於嘴下的喉囊中,然後徐徐吞下。主要以魚類為食,也吃甲殼類、兩棲類動物和鳥類。斑嘴鵜鶘常在淺灘捕捉獵物,有時也從空中直衝入水捕食魚類。

繁殖

斑嘴鵜鶘斑嘴鵜鶘
斑嘴鵜鶘是極富感情的飛禽,在北方配對之後如無意外一般是終身不移的。當雌鵜鶘允許雄鳥接近時,雄鳥就會在異性面前彎身鞠躬、展翼起舞和高鳴“烏拉”,並不斷地像接吻那樣彼此用嘴廝磨和用嘴尖梳理同樣的羽毛。此後,便開始一起生活。
斑嘴鵜鶘在繁殖期里,雄的在空中作8字形飛舞,雌的則喙端向地,形似鞠躬,兩翼微張,身體前傾,並發出低沉的求偶聲。斑嘴鵜鶘經常結群把巢穴營造在高大的樹上,雌雄共築,巢呈淺皿形,主要用樹枝、枯草、水草築巢,巢內沒有鋪墊。每窩卵3—4枚,卵呈暗白或淡綠色,雌雄共孵,孵化時用蹼按在卵上,31—34天孵出幼雛。雛鳥長大後,隨父母在秋天時遷往南方越冬,2年以後性成熟。
剛孵出的小鵜鶘既盲目裸,顏色灰黑,但不久之後,就長出一身淺嫩的白絨毛。親鳥最初餵給稚鳥吃半消化的魚肉,稍為長大後,就讓幼鳥自己把頭伸進親鳥張開的嘴巴,到皮囊底部去啄取捕得的新鮮小魚。

發現

雙頭塘鵝雙頭塘鵝

2012年9月烏克蘭攝影師在多瑙河三角洲拍攝到罕見雙頭塘鵝。像這樣的畸形動物一般不會在野外存活太長時間。動物長出2個腦袋的原因可能是妊娠期的隨機機會、接觸到化學物質或者是併發症,這妨礙了一對晶胚正常分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