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大寺

文都大寺

文都大寺,位於處文都鄉拉岱村,景色美麗,聞名全國,是循化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是規模較大的藏式寺院建築群,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

寺廟簡介

文都大寺文都大寺
文都大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文都鄉拉岱村,交通便利,行至循同公路景點指示牌處,有1公里三級土路可達,距縣城18公里,距西寧市上165公里,是集旅遊觀光、體驗民俗、宗教朝覲為一體的旅遊景點。
文都大寺,亦稱“邊都寺”、“邊垛寺”,藏語稱“文都貢欽扎西科爾朗”,意為“文都大寺吉祥法輪洲”,位於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城西南17公里處,在今文都張西南5公里的拉代村之北側山坳。該寺坐西向東,依山而建,是循化地區最大的寺院。文都大寺,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是規模較大的藏式寺院建築群,該寺坐西向東,依山而建,氣勢磅薄,南林北峰,一片蒼翠,環境幽雅,景色美麗,聞名全國。
文都藏族鄉是十世班禪大師的故鄉 文都寺是大師幼年學經的母寺,也是大師生前回鄉進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文都大寺是循化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經元朝帝師八思巴法王授記,由第二任帝師亦憐真創建於1272年,也是青海最早的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現有僧侶300多人,活佛10人,占地150畝,各殿堂佛像200多尊,唐卡570多幅,佛殿12座。寺院主尊為薩迦獨有大黑天護法神王,該神王由薩迦昆氏家族延傳至今。

追溯歷史

文都大寺文都大寺
初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以前,據傳,最初在寺院上方有一座小經堂,該寺是十世班禪大師先祖薩迦派高僧嘎玉巴喇嘛喜饒堅贊奉八思巴之命修建的。據史料記載,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西藏薩迦派高僧噶希哇·喜饒堅贊和胞弟阿丹奉命來到文都地區。喇嘛噶希哇·喜饒堅贊讓原居於今文都寺址的苯教徒遷至對面翁保才地方,在此地創建薩迦派。阿丹的兩個兒子分別留居文都和中庫地區,成為文都寺主要施主。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改宗為格魯派,是青海境內最早的格魯派寺院,文都寺是十世班禪大師幼年學經的地方,也是他回鄉後進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這個大寺所有建築在文革中全部被毀,1980年開放後,先後建成大經堂、三世佛殿、護法殿、多哇賽東殿及數處昂欠。此外,新建班禪行宮37間,小經堂1座37間,藏醫室20間,茶房43間。大經堂長11間,寬9間,共兩層,120根大柱,殿內正中是十世班禪大師的銅像,像高丈余,坐在蓮花台之上,造型精美生動,堂內班禪大師銅像左右兩側有眾多精美塑像和銅像,殿外還有精緻的壁畫。這些佛像和壁畫大多出自著名的工藝美術大師文都鄉牙兄村的宗澤拉傑之手,保持了藏傳佛教傳說的藝術風格,是全省重修大經堂中最宏偉的一所。主要宗教活動有:正月祈願法會;2月春季法會;4月守齋戒會;4月為夏季法會;8月25日至9月15日為秋季法會;10月25日至11月1日是燃燈節和供奉大法會、宗喀巴逝世紀念會;12月5日至11日,是年終食施供養會,以誦經為主。

主要建築

文都大寺文都大寺
文都大寺主要建築有修復的大經堂、三世佛殿、多哇賽東殿、觀音殿、彌勒殿、護法殿,以及班禪行宮、小經堂、十世班禪大師紀念塔等。其中大經堂格尊、釋迦牟尼佛、大威德、十世班禪、噶希巴、無量壽佛、文殊菩薩等塑像和銅像,是青海省重修大經堂中最宏偉者。寺中有塔三座,多時天塔最為古老,而以十世班禪大師靈截最為重要。靈塔建成於1996年,高七米,純銀製作,寶光交錯,天工華構,極盡清淨莊嚴之能事,是十世班禪大師愛國愛教、普度眾生的無邊行願的象徵。塔中供有舍利13利,塔前立有漢、藏、蒙、英文的十世班禪大師紀念塔碑共四塊。此外,該寺形藏《甘珠爾》、《丹珠爾》等佛經四千餘部。

名稱寓意

文都大寺文都大寺
“文都”藏語為牛犢山下游之地,因此而得寺名,意思為“文都大寺吉祥聞思法輪洲”。文都大寺緊靠森林,坐西向東,依山而建,遠遠看去,鱗次櫛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有致,氣勢磅礴,使人立時便有肅穆敬仰之感;再環顧四周,松柏蒼翠,環境幽雅,景色空曠宜人,難得的寂靜,使人立時便有滌盪心靈的意願;山坡上散養的牛羊,黑白相間的毛色點綴著綠蔥蔥的坡地,時而鳥鳴劃空而去,沒有城市中那種喧囂的吵鬧,清新無污染的空氣充滿著人的胸腔,任你無憂無慮的呼吸,使人立時便有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憧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